手机扫一扫,在数字乡村图书馆能阅读天下;水下智能机器人,实现渔业养殖精准监测……得益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运用,浙江各地农村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革命”。而作为浙江唯一的全国数字农业试点县,今年以来,德清不断深化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实现“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141个村全覆盖,在长三角地区走出了一条数字乡村建设先行先试的特色路子。
智慧防汛好帮手
刚过去的梅雨季,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党总支书记沈炳奎并没有像往年那样忙得焦头烂额,虽然降雨量多,防汛压力大,但有了个“好帮手”,轻松了许多。
“今年5月29日入梅到7月6日8时,禹越镇累计降雨量为665.2毫米。”沈炳奎指着电脑里的操作系统说,“你看,这就是德清‘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降雨量、河湖水位等实时监测数据每天都更新并记录在后台,防汛监测全靠它。”三林村地域面积6平方公里,地广、事多、村干部少。往年,防汛全靠村干部的“双脚”,每个防汛点都需要走访排查隐患,工作量大不说,沟通效率也不高。
今年梅雨季,沈炳奎每天只要在办公室电脑上打开“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动动鼠标、点点键盘,就能“看到”村里的防汛动态。“一旦出现水位超安全范围等警戒情况,我们能立刻监测到,就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沈炳奎说,有了智慧防汛平台,村干部、村民更能安心度汛,面对紧急情况也不会手忙脚乱。
从容防汛的背后,德清“数字乡村一张图”发挥了积极作用。沈炳奎介绍,去年以来,在三林村“美丽乡村”建设中,村里为全村的井盖、垃圾桶、灯杆、污水管网布设了百余个感知设备,这些设备连通“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构建起覆盖全村各角落的物联感知网。
乡村治美显身手
禹越镇的智慧防汛,只是德清推进“数字乡村一张图”、深化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德清县乾元镇,普普通通的分类垃圾桶安装上了感知芯片,摇身一变成为“智慧垃圾桶”。生活垃圾投放得正不正确、丢了多少等数据,都会被摄像头“看得”一清二楚,并将相应数据传回后台记录。
乾元镇城北村党总支书记范正林说,每家每户垃圾分类情况都显示在平台上,发送给户主,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数据不会说谎,大家心里都有杆秤。得益于“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的使用,乾元镇倒逼村民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目前,“智慧垃圾桶”实现全镇100%覆盖,村民垃圾分类的准确率达90%。
德清县舞阳街道在乡村治美方面,也尝到了“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带来的甜头。舞阳街道城山村党总支书记胡忠文表示,自从接入“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后,全村的水质情况、村道保洁情况、村民垃圾分类情况等信息,都会如实反映在平台上,“一旦出现保洁不到位等状况,村里马上就能通过定位发现问题,作出处理。”
目前,德清县以遥感影像、三维实景地图等空间数据为基底,叠加自然资源、农业、水利、交通、建设、民政等部门的17个图层、232类数据,融合各村布设的各类感知设备,建起一张数字乡村地图。
城乡发展添活力
走出德清,在浙江,数字乡村建设还有更多新期待:杭州萧山区浦阳镇江西俞村通过引入5G网络智慧路灯杆,建起300个微基站,目前已成为萧山率先实现5G信号全覆盖的村庄之一;嘉兴平湖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开展“数字农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相继开发应用50余个服务于现代农业的专业系统平台和信息化平台……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今年浙江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积极创新乡村治理,加快建设数字乡村。作为浙江唯一的全国数字农业试点县,近年来,德清在数字乡村建设上形成了诸多有益经验,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让城乡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
今年4月11日,德清与阿里巴巴(中国)软件有限公司签署数字乡村建设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数字乡村治理能力。一项更大的手笔是,今年6月11日,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中心联合德清,在禹越镇三林村发布全国首个数字乡村发展指数。
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中心主任杜英森介绍,该发展指数包括要素高端化、产业数字化、治理现代化、生态绿色化、生活智慧化5方面,“指数层层细分,旨在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指导,让‘数字乡村’建设有了指导标准和评价体系。”
作者:刘海波 张骥鸿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