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果洛老百姓期待美好生活能更进一步。
玛多县原来是个偏僻的高原小县城。城里两条主干道,一条南大街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一条安康路则相当于淮海路。尽管已是县城最繁华的路段,但周边没有商铺,人气不高;另一方面,配套环境不佳,无法实现人流物流的聚集。
去年,在上海援建资金的支持下,这两条路周边的建筑物被改建成资产收益项目大楼,里面入驻了销售、广告、餐饮、药品等各式各样的店铺。一年来,光租金分红就达34.24万元,令6个重点贫困村受益。
旦增一家是分红的受益者,不过,他们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过得更好。旦增的父亲投入十余万元,租了间53平方米的店铺开超市。
“这两个月,超市每月营业额都有2万多元。”旦增表示,超市已成为他们一家奔向小康生活的起点。
援青项目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玛多这个位于三江源核心保护区域内的“黄河源头”,环保是重中之重,可发展项目也更少。援青干部调研后发现,“玛多藏羊”名头很响,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产业。未来,生态畜牧业可以成为玛多产业发展的重点。
生态畜牧不是简单地自由放牧,而是充分考虑草蓄平衡,实行牲畜草场折价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收益按股分配的模式。可要实现这一理念,必须解决摆在眼前的现实困境——羊品种退化严重,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匮乏。
对玛多县日谢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肉多来说,过去最怕的就是冬天,他们会带着羊群驻扎在山窝里、把牛粪堆在羊圈周围、用塑料布搭建简易羊圈等“土方法”避寒,尽管如此,2008年的雪灾还是让牧民损失了一半以上的羊羔。
自从上海资金启动了畜棚改造工程,再加上储草棚、小口机井的建设,到了2018年,合作社的羊羔安然度过了大雪封山的一个月,在青海传为佳话。肉多的心中只有感激。
未来,上海援青干部帮助当地在发展养殖的同时,兼顾种草,为牲畜安全护航,并通过草场的恢复扩大牲畜承载量;此外,还将建立移动奶站、酸奶加工厂,并帮助建立电商平台销售渠道,在不断延伸产业链的同时,为牧民增加更多的收入。
“脱贫攻坚之后,如何巩固成果,确保不返贫?我们的工作需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便是产业兴旺。”冯志勇说。
如今,果洛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为调整种植结构,班玛县利用上海援建资金对蔬菜基地升级改造,第一次在高原净土培育出羊肚菌。目前羊肚菌出菇率喜人,预计每亩可产鲜菇300斤以上。据了解,5—6斤左右鲜菇可晒一斤干羊肚菌,每斤干羊肚菌售价为1300元—1600元。
指导羊肚菌项目的,是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今年4月至今,包括陈辉在内的“五人博士天团”一直待在果洛,不仅助推着产业发展,也为当地培育了一支可靠的羊肚菌队伍。陈辉告诉记者:“当地的几位技术员熟悉气候特点,这是上海专家不具备的。正是他们告诉我‘班玛夏季午后气温可超过摄氏25度、冰雹等极端天气时常出现’,我才会想到将羊肚菌生长期提前,并将遮阳棚从4针改为6针,有效保证了出菇率。”
陈辉入青才两月有余,黄小亮、孙金峤所带领的“组团式”援青教育、医疗队伍也还要坚守两年。人员交往、智力帮扶,已成为上海对口支援果洛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除了产业,就是人才。‘输血’之外还要重视‘造血’。”冯志勇表示,上海援青把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作为埋下“隐形财富”的重要举措,通过各类培训和交流,培育一批“土专家” “田秀才”,有效缓解果洛未来发展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留下一支永远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十年之约,成果丰硕,在走向全面小康的路上,果洛明天定会更精彩!
作者:赵征南 江轶群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