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乳阙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5日发布消息称,该院今年对唐丰陵陵园的西乳阙遗址和下宫南侧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同时调查清理了陵园石刻。此次发掘的丰陵西乳阙遗址,是该院继乾陵(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顺陵(女皇武则天之母“无上孝明高皇后”杨氏墓)以来发掘的第三处乳阙遗址。乾陵、丰陵乳阙遗址的三出阙结构与顺陵乳阙的近长方形结构,显示了帝陵与“号墓为陵”之间显著的等级差异。
唐丰陵是唐代第十位皇帝唐顺宗李诵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曹村镇北侧金瓮山之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陵园依山而筑,经调查勘探,陵园整体上略呈方形,南北长1230~1307米,东西宽1020~1455米。陵园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四角建角阙。南门外设神道,它的南部筑有乳台一对。丰陵是唐宪宗李纯(唐顺宗的长子)派中唐著名理财家、宰相杜佑摄冢宰(即山陵使),杜黄裳为礼仪使主持修建的。
李诵(761—806),是唐代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之一,仅仅做了186天皇帝。他的父亲是唐德宗李适,祖父是唐代宗李豫,曾祖父是唐肃宗李亨,高祖父是唐玄宗李隆基。李诵做储君时间最长,他以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做太子的时间长达25年,登基后只当了186天皇帝。
乳阙是帝陵三道大门中的第二道,为高台式建筑,一般由东西两部分构成。2019年,经考古调查,丰陵陵园两乳阙东西相距128米,地面以下部分保存尚好。下宫平面呈长方形,除西面墙址破坏无存外,其余三面墙址保存较好。其南北长约290米,现东西宽约233米。在下宫南门外的台地上发现建筑基址1处。
▲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田有前在发掘现场。
“下宫”是后代皇帝谒陵祭奠时的临时行宫,平时是守陵官员和嫔妃宫女居住的地方。发掘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田有前说:“下宫是唐代帝陵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也是帝陵的重要管理机构之一,一般仿唐长安城的宫城而建,其内最重要的建筑是寝殿,殿内树有帝王牌位,是供日常祭祀的主要地方。”
西乳阙遗址位于南神道石柱以南690米处,整体为夯土结构,其南侧被生产路破坏,北侧大部保存完好,残存高度1.25~1.75米。夯土台基平面呈梯形,表面以条砖包砌,台基四周有砖铺散水。夯土台基东西长22米,南北残宽11.8米。其上阙体为三出阙结构,东西长21.5米,残宽11.2~9.2米,这是唐代阙楼建筑中的最高等级。
▲西乳阙遗址俯瞰图。
▲西乳阙遗址局部。
田有前说:“唐丰陵的陵园整体上比较规整。西乳阙是我们发掘的第三处乳阙遗址,保存这么好出乎预料。我们之前发掘的是乾陵和顺陵两个陵墓的乳阙。”
三出阙是代表帝王级别的礼制性的标志性建筑,为帝王专用,地位尊崇。这次唐丰陵发掘的乳阙遗址就是“三出阙”。据田有前介绍,“乾陵和丰陵的乳阙遗址都是三出阙,顺陵的乳阙是个长方形,因为顺陵是号墓为陵,是追封的陵墓,所以它比帝陵要低一个等级。”
“三出阙代表最高等级是皇帝专用,两出阙是太子用,一出阙是高级官员用。”考古队员、该院助理研究员张博介绍,“这次发现的三出阙结构,清楚地代表了陵墓主人的皇帝身份。这个乳阙规模比较大,形制都是皇帝专用。现在高度不到两米,原来的高度达五六米,如果算上上面的建筑高度达七八米。”
“下宫南侧建筑是第一次在唐陵陵园发现的此类建筑,与下宫南门之间有道路相通。”下宫南侧建筑遗址位于下宫南门外50米处,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门屋结构。目前清理出门道、踩踏面、柱础、墙址等建筑结构,部分墙体保存有白灰墙面,上有红色线条。它的性质和与下宫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下宫南侧建筑遗址。
据介绍,在西乳阙和下宫南侧建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有板瓦、筒瓦、莲花瓦当、鸱吻等。
陵园石刻保存较差,陵园石刻原存3件,即南门神道石柱1件,西门和北门石狮各1件。这次新发现神道石柱1件、翼马2件、石马和牵马人各3件。石马及牵马人均残损严重。值得一提的是,神道西侧的翼马保存完好,雕刻精致,是难得一见的石刻珍品。
▲新发现的石刻——翼马。
▲翼马身上的云纹。
田有前表示:“这次发掘,我们基本搞清楚了丰陵陵园的西乳阙和下宫南侧建筑的形制结构,了解到现存陵园石刻的具体数量和保存现状,为研究唐代陵墓制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特别是为唐帝陵申遗和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学术支撑,也为丰陵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唐帝陵整体申遗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依据。”
新闻链接:短命皇帝唐顺宗
李诵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子,当太子25年,他“性宽仁有断”,且素有大志,对肃宗朝以来形成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及其弊政颇为不满。当太子时,擅长围棋的王叔文、擅长书法的王伾,都是李诵的侍读,李诵常与王叔文、王伾等谋划继位后的改革之事,并留意物色人才,身边汇集了包括刘禹锡﹑柳宗元在内的一批政见相和的文人士大夫。
德宗晚年宠信宦官,不信任大臣,左右幸臣趁机拨弄是非,排斥异己,许多朝官不敢说话,只有李诵敢以太子的身份与他们争论。对宦官把持的宫市,也敢在德宗面前表示反对意见,因此宦官都十分记恨他。
史料记载,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驾崩,李诵带病即位于西内太极殿,是为唐顺宗。顺宗即位后,就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展开了改革,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执掌朝政,领导改革。同时起用吏部侍郎韦执谊、散骑常侍王伾、屯田员外郎刘禹锡、礼部员外郎柳宗元等革新派改革弊政。王叔文等以顺宗李诵的名义,罢免了贪酷的京兆尹李实,取消了宫市,减免捐税,停止盐铁使的月进钱和地方官吏的进奉。同时下令免除民间对官府的旧欠,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史称“永贞革新”。
李诵即位时身体就非常羸弱,国家大权长期掌握在宦官和藩镇节度使手中。由于改革触动了宦官和藩镇的利益,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联合起来抗衡李诵。王叔文和李诵等策划夺取宦官手中的兵权,派右金吾卫大将军范希朝去接管神策军(皇帝的禁卫军),而神策军的将领大都是宦官的亲信,他们拒绝交出军队。贞元二十一年五月以后,宦官俱文珍、刘光奇、薛盈珍等假借顺宗的名义,剥夺了王叔文等的权力,同时勾结藩镇势力,对改革进行反扑。宦官们借皇帝身体羸弱为由,合谋要求皇太子李纯兼国。八月,顺宗再次中风,宦官以顺宗多病、口不能言为借口,逼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八月,顺宗李诵扛不住了,禅位给李纯(即唐宪宗),自称太上皇。并以太上皇身份下诰改元“永贞”,史称“永贞内禅”,同时贬杀王叔文、王伾;贬逐柳宗元、刘禹锡等8人为偏远地区的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至此,顺宗所倡导的朝政改革以失败告终。
退位后,顺宗居于南内兴庆宫中。唐宪宗元和元年正月初一(806年元月24日),唐宪宗李纯率百官奉上太上皇尊号“应乾圣寿太上皇”。甲申(公历2月11日),顺宗死于兴庆宫之咸宁殿,享年46岁。 虽然顺宗李诵只做了186天皇帝,都没能以皇帝的身份过新年,退位后仅做了五个月太上皇就去世了,但在唐朝历任皇帝中,只有他留下了5卷完整的《顺宗实录》,作者韩愈。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 韩宏
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