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姚庄。
长三角,千年风流,自古繁华。在近代工业与城市化浪潮中,她从诗画江南里走来,经受岁月洗礼,依旧淡妆浓抹总相宜。
嘉善,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古时,嘉善纺织业发达,有“买不完的松江布,纺不尽的魏塘纱”之说。作为纺织业的基础,嘉善盛产棉花,每到棉花成熟的季节,田野一片银白,故有“银嘉善”的美誉。
被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姚庄镇,地处嘉善县东北部,东与上海金山区、青浦区相连,西北与江苏苏州吴江区隔河相望,被称为沪浙相连的“桥头堡”。史料记载,姚庄,也称姚庄桥,集镇南面有洪福庵,中间有洪福桥。当时,寺院主人姓姚,集镇周围土地和水港也属姚姓所有,故名姚庄。明清时,境属奉贤乡九北区。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清姚乡,属西塘区;1994年,撤乡建镇,称姚庄镇。
与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苏州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西塘镇一样,姚庄也“最江南”,不仅湖荡密布、河网交错、阡陌纵横,而且“吴根越角”里文化相近、人文相亲。在姚庄生活的人们,很多亲戚都在青嘉吴一带。
“我们走亲戚,走来走去都是一家门,没有那么多界限!”——这是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相信也会成为未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居民的切身感受。
来往沪浙,一脚油门的事
在上海,作为地标的陆家嘴和迪士尼乐园周边的斑马线不同于别处,绿灯时,白色地砖呈现绿色,一闪一闪亮晶晶;红灯时,地砖又转为红色,警醒玩手机的“低头族”请勿通行。这地砖产自姚庄经济开发区的地洲智慧能源集团。说起来,董事长张华军不仅把生意从浙江做到了上海,而且,他家就是一个长三角“一家亲”的典型。
张父是嘉善人,张母是青浦人,张华军出生在姚庄,小时候在青浦的外婆家长大,后来到上海工作,娶的太太来自西塘。“女儿马上出国读书,岳父母不需要带外孙女,所以就回西塘养老了。”张华军笑着说,在他眼里,上海浙江之间没有界限,交通十分便捷,来往沪浙就是一脚油门的事。
去年,他在青浦注册了新公司,生产基地则设在故乡姚庄。“我的办公室在松江,从松江到青浦、到姚庄,路程都差不多,就半小时;从基地到高速出入口只需3分钟。”他坦言,姚庄厂区现有30亩土地,未来会扩大到80亩。除了区位优势明显,姚庄的用工成本也相对低廉。
“刚来姚庄,批给我的地还是一片废墟,草比人高!”他清楚地记得,光是“三通一平”,就投入了400多万元,运出88车土方垃圾!“姚庄镇政府对我们在这里设总部中心,十分欢迎,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从前期办证到后期投产,只花了4个月,对生产型企业来说,兵贵神速,效率如此之高是我回姚庄前万万没想到的。”
▲生产车间。
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其中明确,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规划纲要》提及科创产业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张华军感慨,他们的主要产品是太阳能斑马线砖、公路砖。“这些地砖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可用于建设智慧公路、打造智慧城市,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为我国建设交通强国‘添砖加瓦’。”
12月4日,国家税务总局推出16项征管服务措施,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包括:便利企业跨省迁移业务办理、便利跨省涉税事项报验业务办理、制定长三角区域“首违不罚”清单等等。“我觉得,除了税务,未来肯定还有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一体化举措出台。”张华军补充说,“我丈母娘上次到上海去动白内障手术,医保卡可以直接刷,方便得不得了。”
他还告诉记者,公司有一个员工以前开车到青浦上班,会遇上堵车,耽误打卡;现在,来姚庄上班都不用自己开车,直接坐公交就来了。“在姚庄经济开发区,明年基地扩容,相信有很多人愿意来这上班。”
▲智能制造。
姚庄农民画的种子源自上海
和别人来姚庄上班不一样,柯建威回姚庄是为了看望外公沈金鑫、外婆曹桂枝。
曹桂枝年近古稀,打扮却很时髦,江南人特有的精致腔调一目了然。曹桂枝从小在上海黄浦区人民广场街道长大;上世纪70年代“上山下乡”,来到姚庄的乡办企业当销售员,从此就在这扎下了根。
“2008年,我把自己的户口迁到浦东新区,跟女儿在一起。”曹桂枝仔细回忆道,“人还是在这里生活,要照顾我老伴呀!有时候要回上海看病、看看女儿一家,半个月前,我还去了趟上海拿药!以前不方便,跟现在没法比。现在回上海,先坐公交车到枫泾,再转地铁,去哪里都可以。我们还经常到浦东机场坐飞机,出国去玩过好多次。”
据介绍,今年1月,嘉善/西塘直达上海浦东机场的班线车正式开通;3月,西塘至黎里的首条省际定制版公交旅游专线,嘉善至上海、江苏的省际直达客运班线、省际毗邻公交线路和免费通勤班线达10条。而且,新增了350辆与上海互通的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区域交通互联互通的紧密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曹桂枝告诉记者,柯建威幼时读书,一到寒暑假就往姚庄跑,“因为有一起‘白相’的小伙伴在这,每个假期都要回来。现在,他长大了,参加工作忙了,就没有那么多辰光回来。”
让外孙回姚庄的执念,沈金鑫倒是一点也没,用曹桂枝的话说,“他的心思全在姚庄农民画上”。
沈金鑫生在姚庄、长在姚庄,最欢喜的也是姚庄,尤其农民画。“下午,我们有个姚庄农民画评比,你也可以来看看!”沈老热情地向记者发出邀约。
中国农民画最早起源于陕西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主要由农民创作,记述农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反映农民生活意境、民风民俗,因风格奇特、笔法自由夸张、色彩艳丽、乡土气息浓厚,享有“东方毕加索”的美誉。而姚庄农民画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荡湖船》
1983年,金山农民画风靡一时,在当地举办学习班。适时,邻近的姚庄镇文化站发现了村民周福珍的才艺,将其推荐到金山。学成归来后,周福珍带回的农民画之种在姚庄生根发芽。她先后创作了50多幅作品,在省、市、县的比赛中屡屡获奖、展出。其中,《划龙船》获浙江省工人农民画展三等奖;《荡湖船》《春到人间》于1987年赴美国展出,1988年赴澳大利亚展出,现在两幅作品的图片资料收录在《嘉善民间文艺集成·民间美术卷》。
除了周福珍,农民庄菊华也成绩斐然。2014年,庄菊华的作品《捞水葫芦》远赴联合国总部参展,并于2015年被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收藏。
“上世纪80年代,是我们学金山,后来,我们的农民画发展不错,现在就是大家互相学习交流。”沈金鑫骄傲地告诉记者,2015年,姚庄农民画列入嘉兴市级非遗名录。
今年10月18日,“追梦——中国农民画邀请展”在上海金山城市沙滩开幕,姚庄农民画《放鱼苗》《渔歌颂》入选。11月12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江西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全国农民画创作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开幕,姚庄农民画《柴堆里的鸡》参展。
如今,姚庄镇每年都要举办两期农民画培训班。今年,沈金鑫带了四五十个学员,最小的二十出头,年纪最大的83岁,“比我还大几岁”。
▲《捞水葫芦》
吴根越角 画里桃乡 音花漫漫
学习农民画,最要紧的规则是没有规则。“人的脸,你想画黑的就用黑色,想画红的就用红色;皮肤不一定要黄色,绿色也可以……只要,各种色彩在画面上不冲撞,表达得舒服、美观就可以。出师嘛,看个人天赋,只要愿意画,先勾勒线条,再上色就成了。学得快的人,一天就能出师。来我们这参加培训的人,长三角哪哪都有。我记得,有个上海的学员,每次都坐公交车当天来回。”沈金鑫说。
让他引以为傲的是,姚庄农民画不仅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实情,插秧、割稻、养鸡、养猪等等,而且大家创作的内容还与时俱进。“上个月,各村在宣传廉政教育,这不,下午评选的就是以廉政建设为主题的农民画。”
“你要问长三角一体化对我们姚庄农民画传承有什么影响?应该说,交流的机会更多了。”沈金鑫笑着说,“以前,作为嘉兴非遗,姚庄农民画出去参展,最先想到的是往杭州送。以后,送上海、南京的机会应该越来越多吧。”
不同于姚庄农民画往上报送、参选,姚庄镇排演的文艺节目大多活跃在邻近村镇“走亲”。姚庄镇宣传文化员顾娜说:“我们姚庄的桃乡艺术团和上海滑稽剧团是友好结对单位,上海滑稽剧团连续4年来我们这参加春晚表演,我们也到过苏州吴江区,上海青浦区、金山区去表演《四个姑娘去踏车》《开秧门》等等。”
顾娜,今年三十有余,出生在姚庄镇南鹿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后来因为镇上大力推动农房改造集聚,全家就从村里搬到了桃源新邨。2009年,她在镇图书馆就职。
▲嘉善田歌
“姚庄每年都要举办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隔壁几个镇也是。我们一直有‘文化走亲’的传统,走着走着就到了上海、江苏。对我们来说,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我们排演的好节目到别人那里去演,别人的好节目也来我们这,大家互相捧场,图个热闹,高兴着呢。”顾娜说话带着吴侬软语特有的轻清柔美,又嗲又糯。
“你说 ‘文化走亲’,我们农民画今年还 ‘走亲’了。”沈金鑫补充说,今年5月6日,“吴根越角 画里桃乡”——2019嘉善姚庄农民画作品江浙沪巡展走进黎里,两镇还互赠画作;9月11日,巡展在上海青浦朱家角古镇启动,当天展出的50余幅姚庄农民画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赏。
“哦,对的,那天,我们镇门球队还和朱家角的门球队打了比赛。”顾娜介绍道,2008年,嘉善田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姚庄、西塘都有传唱。今年6月6日,青浦在朱家角镇举行“水乡音花”——长三角民歌荟和江南水乡文化论坛。“青浦出了音诗画舞台剧《远去的乡音》,吴江出了芦墟山歌《摇船情歌》,我们就出了自己的经典曲目——田歌《四个姑娘去踏车》。田歌、山歌、田山歌本质都一样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瑰宝。”
对于田歌的传承,她觉得,姚庄有必要向长三角其他地区学习。“大家都是表演田(山)歌,有时候看别人就很专业,表演水平很高,我们的传承人没那么多、技法上也不如人家娴熟。”
“现在,长三角一体化,浙沪毗邻的村与村之间不是有结对共建联谊嘛,你们回头跟青浦、吴江多学习学习。”姚庄镇宣传干事曹宇杰从旁鼓励说。
▲文化走亲。
风从海上来,遍地“一家亲”
近日,浙江省发改委对外发布 《关于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2018年度考核情况的通报》,嘉善县姚庄镇排名第一,拿下全省 “状元”。其实,从“浙江临沪宜居宜业田园新城”“临沪水乡、田园新城”到“临沪水乡、两美新城”,姚庄的发展核心未变,方向也从未改变。记者在嘉善南站乘坐高铁,一眼望去,全是姚庄经济开发区酷炫的大幅广告。张华军说,他在姚庄设立厂区,姚庄经济开发区让投资者“最多跑一次”的做法、“一条龙”的服务令人印象深刻。
2014年5月,姚庄经济开发区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7年5月,启动创建省级通信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区)。作为嘉善县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平台之一,姚庄经济开发区还是海峡两岸(嘉善)经贸合作区的核心区。2018年全年,姚庄经济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2.26亿美元,实到外资1.05亿美元,实到县外内资1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0亿元。
风从海上来。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给姚庄镇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在姚庄集聚起来,先后吸引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150余家外资企业、170多家县外内资企业落户,成为光伏新能源、精密机械两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和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在工业的反哺带动下,姚庄还形成了黄桃、蘑菇、番茄、甲鱼和芦笋五大特色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小城市商贸等三产服务业协同发展格局。
▲璀璨夜景。
90后张顺杰的家就是种黄桃的大户,眼下已是冬日,他不在网上卖黄桃,而是在厂里上班。
“今年6-8月,我在家帮父母、亲朋好友卖黄桃,大概卖了160万元。”张顺杰告诉记者,他从读大学开始就做电商了。学生时代,为了挣生活费,他学室友卖打底裤、卖女装。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好几万元。
四五年前,张家种了15亩的黄桃,张顺杰就开始帮父母在网上销售。锦绣黄桃是姚庄镇的特色农业,所以他的亲朋好友、长辈邻居中也有不少是种桃大户。“有时候,自己家的黄桃被预定完了,就收别家的。但我卖桃子,讲究品质,得跟叔伯邻居先商量好,少用甚至不用农药,这样,生态绿色环保的产品才更受市场欢迎。”
除了黄桃,张顺杰在网上还卖过草莓、甜瓜、桔子和车厘子。“以前没有进厂工作的机会,遇上什么时令水果都卖。现在,有机会到厂里上班,就5月出去、9月再回来。”他坦言,还是卖黄桃最有把握,毕竟是姚庄本地产品。“锦绣黄桃在长三角一带名气响当当,自己在家跟周边沟通也方便。”
傍晚,姚庄镇桃源新邨社区的中心广场,广场舞特有的欢快乐声响起,曹桂枝老人和顾娜的母亲踏着节拍,舞动起来。顾娜向记者感慨,住在镇上,跟住在大城市也没差。小区周围,分布着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超市、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啥也不缺。据悉,在三期农房集聚后,姚庄镇将有5400多户农民“带地进城”,农户集聚率将超50%。
“现在讲长三角一体化,以后出去估计也没什么青浦人、嘉善人、吴江人,都要叫长三角人了!”顾娜笑着说。
▲桃源新邨。
来源:本报记者 付鑫鑫
图片:嘉善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朱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