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沈彬在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秋季培训班结业式上发言。
援青3个月以来,我对青海省情、果洛州情和玛多县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逐步适应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碰到过一些困惑。我是来自上海市黄浦区的一名援青干部,初来乍到,原有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在对口受援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效和实用,陷入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窘境。通过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秋季培训班上的《新时代藏区基层工作方法》等一系列专题讲座和分组研讨产生的思想碰撞,我学会了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谋划工作站位更高;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问题,思考工作理解更透;学会了用缜密的思维处理问题,推进工作举措更实。
都说高原海拔是检验援青干部心理海拔的试金石。我的工作所在地是青海省果洛州的玛多县,全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全省海拔最高的行政县,这里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年均气温零下4℃,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六类地区。有人说“在高原工作,躺着也是做贡献。”我不敢苟同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如果高原海拔高于我们的心理海拔,那么高原海拔就是我们援青干部的拦路石。如果高原海拔低于我们的心理海拔,那么高原海拔就是我们援青干部的垫脚石。荀子云:“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我们援青干部不能以高海拔为由,坐在“温室大棚”里坐等“施肥浇水”,要自觉奔赴“练兵场”,勇挑“重担子”、勇啃“硬骨头”、勇接“烫山芋”,在艰苦卓绝中练就真功夫,着力解决牧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民有所想我必有思、民有所难我必有解、民有所需我必有为。
援青经历是人生成长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同志在第三、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轮换交接大会上这样说道:“援青三年,厚重一生!”援青历程既是友情的心路,也是亲情的心路;既是奉献的心路,也是无悔的心路;既是成长的心路,也是收获的心路。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他能走多快,但是一个人的心路,决定了他能走多远。作为援青干部,我们要当好脱贫攻坚的“突击队”、搭建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连心桥”、跑好持续对口支援帮扶的“接力赛”、走好人生宝贵的“历练路”。作为“新青海人”,我们要以“清晨之问、静夜之思,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精神状态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干劲以及“滴水石穿、久久为功”的坚韧毅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贡献青春和智慧。尤其是当我们工作顺利时,要力戒一个“满”字,不能得意忘形,要淡然处之,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地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当我们工作遇到阻力时,要弘扬一个“闯”字,不能妄自菲薄,要坦然面对,就像承受压力的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爱国情·奋斗者——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33)
编者按:2019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展示上海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爱国情,奋斗者——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日前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讴歌援建奋斗者、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向本市援外干部人才、志愿者以及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社会爱心人士等征集在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的做法、经验、成效、感悟等以及相关图片、音视频材料,全面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将在“文汇”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青
作者:张沈彬(第四批上海援青干部、中共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