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妫水河畔,“百园之园”的北京世园会园区里繁花似锦,如诗如画,国庆期间,世园会以最绚丽多彩的园艺景观迎接来自全国各地游客。
长达162天的北京世园会在10月7日闭幕。截至9月底,北京世园会游客接待量突破780万人次,“十一”期间,世园会再次掀起了游览高潮。其中,中国馆自开园来已经成为游客参观的首选地,游客总量突破了400万人次,成为当之无愧的世园会中“最热”景点。
▲俯瞰中国馆(陈龙 张伊辰/摄)
北京世园局表示,中国馆将在世园会结束后转型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博物馆,把这份宝贵财富,留给更多人共享。世园会园区将转型为区域性大型生态公园,为人们提供一处感受自然力量、感受中国传统园艺文化和最新生态文明发展成果的展示场所。
“十一”期间世园会“人气火爆”
国庆黄金周,为期162天的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进入最后1周倒计时,也同时迎来了客流高峰。10月6日,记者在世园会园区中看到,尽管距离闭幕已进入2天倒计时,但园区里游人如织,在“人气火爆”的中国馆、国际馆、植物馆等场馆的入口处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中国馆内绽放的花卉
被誉为“有生命、会呼吸”的中国馆,几乎是世园会游客的必到之地。中国馆以“生生不息,锦绣中华”为主题,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最新成果,成为引领生态绿色经济的示范场馆,也成为游客瞩目的焦点。“中国馆很好地展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世园会是中国人的骄傲,太壮观了”“展示中国园艺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国馆的游客留言册上,满是观众的赞叹与自豪。
▲中国馆内的云南展区,身披3000多枝鲜花的孔雀引人瞩目
记者看到,中国馆序厅的“生态墙”成了大家争相拍照的“网红墙”,这面高6米的生态墙,以浙江省安吉县山水风光为蓝本,勾勒层叠的崇山峻岭,绘就一幅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立体山水画,许多人携全家老小在生态墙前留影,仿佛是站在祖国美好河山中拍下全家福。中国馆汇集了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园艺成果和经典花卉及特色植物,梅花、兰花、菊花、牡丹、芍药等中国传统花卉竞相绽放、芬芳四溢,引人流连,而这背后,则是园艺师们通过花期调控技术,使它们在162天的展期内能集中开放。
▲中国馆汇集全国31个省、区、市的园艺成果
在中国馆地下一层的中国生态文化展区,通过传统“天人合一”园艺历史场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其中,大型折屏连接而成的动态“蓝图”影像,吸引游客纷纷举起相机拍照,从鲁家村到塞罕坝,从长城到长白山,一幕幕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景象跃然眼前。“太美了!非常震撼,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也让我看到中国越来越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山更青、水更绿了!”一位来自贵州的游客说。
不仅中国馆,中华园艺展示区里也是人头攒动,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的展园,体现各具特色的园林、园艺。青瓦盛芳、充满老北京韵味的北京园,如梦似幻、海派风流的上海园,温婉秀丽的江苏园,徽风皖韵的安徽园等都吸引了大批游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园林艺术在这里汇集一堂,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
▲海派风流的上海园
为期162天的北京世园会上,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赴“绿色之约”,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盛会。世园会共举办了2500场活动,一系列高水平的精彩演出在此上演, 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文化活动,“国家日”“荣誉日”“省区市日”、花车巡游等活动以及7项园艺类的国际竞赛轮番上阵,北京世园会成为了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和多元国际文化相交融的文明对话平台。
闭幕后中国馆将转型国家级生态文明博物馆
记者看到不少前来参观的游客在讨论,如此壮观美丽的世园会展馆和园区,在世园会闭幕之后将会如何后续利用?
事实上,北京在六年前申办世园会的时候,就开始谋划这项工作。北京世园局副局长叶大华不久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馆将在世园会结束后转型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博物馆,把这份宝贵财富,留给更多人共享。园区将转型为区域性大型生态公园,给社会各界提供一处感受自然力量、感受中国传统园艺文化和最新生态文明发展成果的展示场所。妫水河南岸自然生态展示区探索建设生物多样性示范区,保护好原有的栖息地,开设生态林窗,水中有鱼、林中有鸟。
▲国际馆外
▲世园会园区里的一个细节
未来,世园会园区将结合八达岭长城、2022冬奥会和张家口区域,构建成一条内容丰富的生态旅游带,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一个新景观。
叶大华表示,2019北京世园会的主题是“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理念是“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它将成为生态文明的好课堂、教科书,为提升区域生态发展、推动绿色产业、辐射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编辑:李扬
照片:除署名外均李扬摄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