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百年煤城”之称的贾汪,有着长达130年的煤炭开采历史,留下了13.23万亩的采煤塌陷地、283座裸露荒山。2011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唯一国家资源枯竭城市,旅游业一片空白。
近年来,贾汪以发展全域旅游为重要抓手,推进生态、产业、城市、社会转型,创造了生态空间,拓展了发展空间。在6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功集聚了国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1家、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农家乐83家。2018年来贾旅游人数10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2亿元。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休闲小城、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等称号。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蜕变,旅游业从无到有和由小到大的洼地崛起。“全域旅游、贾汪真旺”成为了新时代最鲜亮的品牌。
2019年9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贾汪区荣誉上榜。
秋日的潘安湖景区,青山隐隐,湖水涟涟,漫步在湖边池杉林,秋色浸染,美不胜收。
1882年,贾汪开始掘井建矿,长期的煤炭开采和运输,给贾汪留下了13.23万亩的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近年来,贾汪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荒山绿化、水系治理三大攻坚战,创造了生态空间,拓展了发展空间,建成了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凤鸣海4个4A级景区。去年12月12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贾汪召开。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布点潘安水镇、墨上集民俗文化园等一批10亿元以上精品项目,通过采煤塌陷地复垦置换、徐矿集团闲置土地盘活等措施,新增旅游用地5000亩,打造月亮湖旅游度假区,计划“三年再造一个潘安湖”。形成以潘安湖、大洞山为核心的“一山一湖”发展格局,两大龙头板块,构建起核心景区引领、次级景区配套、中心城镇支撑、村落廊道联结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为旅游创造最优环境,贾汪区坚持产业围绕旅游调,加强产业布局优化升级,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拆除焦化厂2家、燃煤电厂2家、钢厂1家,关闭整治“散乱污”企业436家;坚持城市围绕旅游建,城市风貌以及道路、水利等市政工程植入旅游元素。
“全域旅游不是旅游的全覆盖,而是优化产业融合发展。”借助习总书记“捧捧场”香包,贾汪成立香包合作社10家,建成香包大院、香包文创综合体、香包文化产业园,把“小香包”做成了“大产业”。与此同时,投资6000万元、总长度27公里的农谷大道连接了乡村旅游产业带,沿线农民变“种粮食”为“种风景”,形成了一条景观大道、富民大道、产业大道。
依托农谷大道、“四滑一漂”,贾汪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大泉街道获评首批国家体育特色小镇,2018年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代表在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发言。通过“多产相融、多业并举、多点开花”的业态融合路径,旅游要素供给体系更加健全,被评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成功探索出了以旅游业发展为主线,融合化发展带动城市产业转型的新路径。
位于潘安湖西侧的马庄村,上世纪80年代有大小煤矿十余座,随着小煤矿的关停,马庄集体经济失去支撑。近年来,贾汪坚持生态化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打造出马庄、磨石塘等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镇村,马庄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马庄经验”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坚持生态化发展,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对旅游发展支撑力度不大的问题。
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贾汪成功地探索出了全域旅游引导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始终坚持以生态修复为立足基点,以转型发展为发展路径,以全域旅游为工作抓手,通过生态建设的全景化打造、融合旅游的全业化转型、品牌引领的全方位营销、全域共建的全社会参与,实现了以全域旅游带动发展动能转化、产业结构升级、乡村振兴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局面,探索出了资源枯竭城市发展全域旅游的“贾汪模式”,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贾汪经验和贾汪模式,曾经的“百年煤城”华丽变身生态新城。
作者:李园园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