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留声机、敦煌复原乐器五弦琵琶、《黄河大合唱》乐谱手稿、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道具、京剧大师梅兰芳舞台艺术影像……日前(8月27日),由国家大剧院和北京市档案学会主办,9家艺术院团和高校协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艺术档案见证新中国艺术繁荣与发展”系列活动在国家大剧院开幕。这些珍贵的艺术档案每一件背后都有故事,在让观众眼界大开之余,更拼凑起新中国文艺发展的壮阔图景,照见了70年来中国人的精神旅途与审美变迁。
▲8月27日,由国家大剧院和北京市档案学会主办,9家艺术院团和高校协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艺术档案见证新中国艺术繁荣与发展”系列活动在国家大剧院开幕。(国家大剧院供图)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中国的成立,掀开了我国文艺事业的新篇章:众多艺术机构、院校纷纷成立,一批又一批汲古铸今、反映宏伟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本次活动的展览部分分布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二、三、四层,各参展单位从数以万计的艺术档案中精挑细选,选出了上千件展品,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影像和实物,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让我们重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摇曳生光的伟大艺术作品。
▲本次活动的展览部分分布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二、三、四层,各参展单位从数以万计的艺术档案中精挑细选,选出了上千件展品。(国家大剧院供图)
走进四层的“手稿展区”,观众能见到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手稿、沈从文第5次观看话剧《虎符》后的意念信、曹禺话剧《日出》的手稿、京剧《三岔口》副本手抄本、《黄河大合唱》第一小提琴分谱手抄谱……这些布满删改痕迹的作品草胚捕捉了艺术诞生背后的灵光乍现、情思凑泊、冷淬打磨,让人仿佛看到各领域的艺术巨匠们潜心创作的身影。四层北侧的海报展区,展示墙上陈列着70年来中国原创剧目代表作的海报,从1958年首映的《茶馆》到《李白》等近年来的剧目佳作,这些海报同艺术档案一道讲述着背后的故事,反映着不同年代的审美风貌,成了70年来中国剧目创作道路的缩影。二层的“视频展区”,电视墙上放映着来自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唱片集团等各参展单位的剧目创作、交流活动的影片,声色俱全地呈现了新中国各领域艺术的发展图景。
▲展览“手稿展区”展出的1957年沈从文第5次观看话剧《虎符》后的意见信。(彭丹/摄)
▲展览“手稿展区”展出的1953年郭沫若话剧《屈原》手稿。(彭丹/摄)
▲展览“手稿展区”展出的1982年朱永配、李玉明作的《黄河大合唱》第一小提琴分谱手抄谱。(彭丹/摄)
本次展览还开放了“舞美展区”“手模展区”“签名照展区”。中外艺术家签名的照片和艺术家大小不一的“手模”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艺术家们的别样风采。
▲展览中的“签名照展区”展出了数十位中外艺术家的手模印记,图中最右为钢琴家郎朗手模。(彭丹/摄)
▲展览中的“海报展区”陈列的中国原创剧目海报娓娓道来每一部作品背后的故事。(彭丹/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艺术档案见证新中国艺术繁荣与发展”系列活动是国家大剧院联合多家单位首次推出的以艺术档案为主题的活动。据国家大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佳琛介绍,该活动将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走近艺术档案、了解艺术档案,听到更多中国声音、中国故事。
▲展览中展出的汪世林先生收藏的留声机。(彭丹/摄)
据悉,本次活动将持续至10月10日。展览期间,国家大剧院还将邀请各单位的著名艺术家进行多场专题讲座,讲述艺术档案背后的历史故事,畅谈新中国70年的文艺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作者:彭丹
编辑:彭丹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