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许海峰夺得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图/视觉中国
翻开中国体育史册,1984年7月29日是里程碑,亦是新的起点。
这一天,在美国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27岁的许海峰冷静举枪,以566环的成绩射落男子手枪慢射金牌,为中国代表团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走过88年漫长历程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终于迎来首位登上冠军领奖台的中国选手。
这枚开创历史的金牌,是中国于1979年重回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后交出的第一份惊艳答卷,它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在改革开放初期激荡起无数国人的爱国情怀。从那一刻起,中国体育告别过往奥运征程中的种种曲折,在通往世界体育强国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作为这段历史的书写者,许海峰载誉归来后,毫不犹豫地将金牌捐给了博物馆,他说那是属于国家的荣耀。尽管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争取更多荣誉回报国家始终是他不变的初心。
从运动员、教练员到管理者,35年的体育生涯里,许海峰以“热爱、拼搏、钻研”自我要求,以不同的角色为新中国体育事业铸就辉煌。射落奥运首金的那份荣光,他用一生来守望。
【人物档案】
许海峰,1957年出生,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男子手枪慢射金牌,为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1982年从供销社销售员成为安徽省射击队的一员,许海峰在13年的运动员生涯里取得众多优异成绩,成为中国射击史上首位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亚运会冠军、亚锦赛冠军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
1994年转任教练后,许海峰曾担任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主教练、国家射击队总教练等职。执教过程中,他不断创新训练方法,先后培养出多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率队稳固射击项目的优势地位,被称为“金牌教练”。
2004年,许海峰调任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中心副主任,分管现代五项。此后,中国现代五项队连续取得历史性突破,2005年打破欧洲垄断收获世锦赛金牌,2012年夺得奥运会银牌,实现了从落后项目到潜优势项目的转变。
2017年退休后,许海峰仍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传承体育精神,传播正能量。2018年,他作为体育界的三位代表之一,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半路出家
销售员登上奥运舞台
2004年,时任国家射击队总教练许海峰与射击奥运冠军杨凌交流。图/Osports
许海峰从小爱枪,但直到1979年之前,他的人生跟射击并无太多交集。
15岁那年,许海峰初一毕业,随父母从出生地福建漳州返回家乡安徽和县。县里的中学因师资紧缺未设初二年级,他便直接跳级读了初三。高中毕业后,一心想穿军装的许海峰,却因年龄未达18周岁的征兵资格线而不能如愿。从军梦碎,让他重新考虑人生选择。
1975年,许海峰成为一名知青,到农村一待就是四年半。“干了两年农活,又当起了赤脚医生,村民给我起外号叫‘73行’,即样样都会。”爱钻研又乐于助人的许海峰成了村里的“红人”,拿弹弓打麻雀的本领也远近闻名。1977年,他拿着省下的37元知青补贴,到百货大楼买了把梦寐以求的气枪,“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把枪,当时只是打着玩,没想过会干射击这一行。”
1979年知青返城,许海峰有了份不错的新工作——供销社销售员。一次偶然机会,得知中学老师在做基层射击教练,许海峰便登门拜访,想要体验真正的射击。就这样,许海峰的人生与射击结缘。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合法席位。
参加业余训练短短两个半月,许海峰就展示出非凡的天赋。在当年举行的安徽省第四届运动会上,半路出家的他一举夺得气步枪冠军,并将省纪录刷新。欣喜收获运动生涯第一个冠军,许海峰满心期待能去专业队提高自己,但省队却以“年龄偏大”为由将他拒之门外。
回供销社工作的第二年,许海峰调到生产资料门市部负责销售化肥。“总跟化肥打交道,眼睛长期被氨气熏,影响不小。”视力降至0.5,伴有较严重的散光,对于射击运动而言可谓极限挑战,但许海峰始终放不下对射击的热爱。
1982年,又一届省运会将至,许海峰再度参与集训。两个月的训练,从气步枪改为手枪,他又一次轰动赛场——在男子气手枪40发立射项目中以370环夺冠,超省纪录多达26环,比同场竞技的专业运动员高出13环。“用的枪比别人差,子弹也是百货大楼买的民用子弹,成绩却比专业队员还好,这给了我很大信心。”许海峰回忆说。同年12月,安徽省队终于向这位大器晚成的“天才”抛出橄榄枝。告别供销社的工作,许海峰正式开启射击专业运动员生涯。
进入省队后,没有专业基础的许海峰凭借天资和努力进步神速。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他加练自选手枪慢射项目,这也是他后来创造历史的项目。入队仅四个月,许海峰就在华东协作区邀请赛中夺得两项冠军,并打破气手枪全国纪录。如此惊艳的成绩,为他敲开了国家队的大门。
“1983年11月,我和其他五名选手一起调入国家集训队,备战洛杉矶奥运会。当时哪想到金牌,只想着国家队条件好,可以提高水平。”抱着平和心态而来,资历最浅的许海峰在三场选拔赛后排名第二,仅次于已锁定一个奥运席位的王义夫。按每个项目两个席位的分配名额,许海峰理应获得另一张入场券。但当时队内有人担心他缺乏经验,建议派排名第三的老队员出征。
面对人选争议,国家队决定再派两位选手各战一场国际赛事,根据结果做最后选择。1984年4月,许海峰第一次走进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相当于奥运测试赛,我以568环拿了手枪慢射第一”。
凭借这个冠军,进入专业队不过一年零四个月的许海峰,奇迹般地完成了从化肥销售员到奥运选手的人生转变。“那是我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他说。
“零”的突破
荣耀背后历经煎熬
不经意间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1984年7月27日,许海峰第二次站上普拉多射击场。作为首个比赛项目,男子手枪慢射被选为裁判实习项目进行赛前预演。“就像彩排,流程先走一遍。我有些环节处理得并不好,还是以563环排第一。”许海峰说,那场热身赛,让他脑海中第一次有了奥运夺冠的念头,“一闪而过,但在大赛前是致命的。我告诉自己必须尽快排除杂念。”
赛前一天的开幕式,许海峰没去现场,留在运动员村看了会儿直播后,早早就睡了,“那天睡得挺香,一点不紧张。”一夜好梦,许海峰在比赛日当天五点半醒来。换上红色国家队战袍,搭乘最早一班车,他再次来到了普拉多射击场。
准备枪弹,空枪预习,一系列准备工作精细完成,热枪管射击9点开始。“枪管若是冷的,精度不好。”许海峰记得,2分钟的热枪管射击他打了5发,随后就进入试射。“试射主要是给运动员修正枪支、熟悉光线和风向等,最多打15发,我平时习惯打12发,唯独那天只打了9发,就调整到最佳状态。”
真正的较量很快开始。来自瑞典的奥运冠军斯卡纳克尔是夺冠热门,另一位中国枪手王义夫也被寄予厚望,而站在40号靶位的许海峰一开始并非场内焦点。根据规则,选手们须在两个半小时内打完60发子弹,具体时间可自行安排。前两组,状态不错的许海峰打出两个97环。第三组第八发,8环,他放下枪转身走出了靶场。
“很多人说我失踪了,其实就在外面台阶上坐了二十多分钟,想休息调整一下。”两组93环,第三、四组的成绩许海峰仍不满意,“休息回来还是打得保守,越想保成绩,动作越是僵硬变形。第五组改变想法,打了个95环。”
最后一组,也是最关键的一组。许海峰察觉到观众和记者慢慢向他身后聚拢,快门声、人声嘈杂起来,“一定是成绩不错才会关注我,我有些分神,无形中也给自己一种压力。”前七发平均不到9环,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我想控制好情绪,干脆又放下枪,坐在椅子上休息了十几分钟。”直到比赛倒计时显示21分钟,许海峰才重回靶位,此时全场只剩他一人尚未完赛。
深呼吸,完成4发空枪预习,许海峰用最后3发子弹打出两个10环,一个9环。现场总成绩显示569环,普拉多射击场瞬间沸腾了。还没缓过神来的许海峰,被前来祝贺的人群和记者簇拥着,在队友帮助之下才艰难走回休息室。“其实,周围的热闹我没太在意,祝福的话一句都没听进去。”许海峰说,自己的心一直悬着,“一方面不知道别人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当时没有电子靶,大家看到的成绩是裁判拿望远镜记的,还需核对靶纸才能确认”。许海峰心理清楚,成绩可能会有浮动,他迫切想要一个结果,担心大家的欣喜落了空。
在众人欢庆的氛围中,独自忍受漫长的煎熬,直到半小时后,裁判通知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冠,他脸上才终于露出笑容。亚军和季军,分属赛前更被看好的斯卡纳克尔和王义夫。“那一刻,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但还是比较平静。真实的想法就是尽最大努力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完成了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没多想突破和首金。”出人意料地改写历史,射落中国奥运史上首枚金牌,如此重要的时刻,许海峰却不曾格外激动过。在他眼中,“零”的突破属于自己是一种机遇甚至有几分运气,而他只是做好了机遇面前“有准备的人”。
颁奖典礼等了40分钟才开始,因没想到会有两位中国选手同时登上领奖台,组委会原本只准备了一面中国国旗。当庄严的国歌奏响,许海峰抚摸着胸前的金牌,心中有种无法言说的豪情。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在颁奖时握着许海峰的手说:“今天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许海峰对萨翁的鼓励印象深刻,却一再表示这“伟大的一天”不属于他个人,而属于整个中国。“是祖国给了我创造历史的机遇。这个成绩在当时的确能唤起民族自豪感,给正在经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带来精神力量。”
结束颁奖礼和兴奋剂检测后,许海峰巧遇以一环之差落败的斯卡纳克尔。“这次冠军是你的,下次就是我的。”有些不服气的瑞典老将,通过翻译对新科冠军下“战书”。许海峰听罢自信回应:“我这次赢了你,下次还要赢你!”在当天的训练日记上,许海峰写下“我们是中国人,从没被世界强手吓倒过。越是强手,越要与他们较量”。从那以后,他未在比赛中输给过这位老对手。
两度转身
不同角色续写金牌人生
在那个电视直播都尚未普及的年代,许海峰夺得奥运首金的消息,通过报纸和电台从大洋彼岸传回国内。“第二天有人告诉我,报纸在北京被一抢而空,听着头皮都发麻。”洛杉矶一战成名,许海峰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到哪都无法逃避追堵的人群,各种采访、活动络绎不绝。
载誉回国后,许海峰将这枚承载着中国奥运历史性突破的金牌捐给了国家。从革命博物馆到国家博物馆,35年过去了,他只去看过三次。“当时觉得,国家提供这么好的平台和比赛机会,给运动员这么多资源和保障,荣誉本就是属于国家的。运动员就应该继续努力为国家争取更多荣誉。”怀着这样的初心,许海峰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向后延续了10年,取得包括13个世界冠军、9个亚运会冠军在内的众多优异成绩,并两次刷新世界纪录。
1993年底,许海峰患上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加上原本就有的散光,看东西总是变形,视觉中心仿佛笼罩着一片“黑云”。1994年亚运会,许海峰带病旗开得胜,但眼疾已不允许他继续参加剩余的赛事。“刚好女子手枪主教练没有随队,领导让我帮忙带带她们,结果包揽四金。”正是这次临时客串,让许海峰开始向教练转型。
“当时女子手枪虽是重点项目,但三届奥运会没成绩,面临不小的压力。我担心带不好队伍、辜负上级信任,连续几天查遍国内外资料,坚定了只要想做一定能行的信心。”次年3月,许海峰正式出任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主教练,在同一个集体开始了“二次创业”。
“当了教练才发现,比当运动员难多了。运动员只要管好自己,教练要面对基础、水平、性格各不相同的队员,让她们在比赛中发挥最好水平。”一心想为国家培养更多新生力量的许海峰,10年间带了约40名运动员,其中包括两位勇夺奥运冠军的“高徒”——1996年奥运会女子25米手枪金牌获得者李对红,以及2000年奥运会女子10米气手枪冠军陶璐娜。
在弟子的评价中,师父不爱笑,甚至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但事实上,许海峰的严肃通常只留在训练场,生活中的他时不时也会来点小幽默。“我不算训练特别刻苦的运动员,但花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射击规律,所以事半功倍。带队时,我也这样要求她们。”在许海峰看来,天赋和钻研是重要的成功因素,而他的成功经验可以让队员少走弯路。“练要练到点子上。至于训练课后,我也让姑娘们换上漂亮衣服,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10年“金牌教练”生涯,许海峰收获与弟子分享胜利的喜悦,也因日夜操劳两鬓生出白发。从女子手枪主教练到国家射击队总教练,2004年奥运会率队取得境外参赛最佳战绩后,他告别为之奋斗廿余载的射击事业,迎来体育人生的又一次转型——调任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分管现代五项。
“现代五项是哪五项?刚来时我都说不清。”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转型为一名管理者,许海峰一度心里没底。抱着“要管就要管好”的决心,他在履新后的三个月深入走访调研,研究现代五项的运动特点和发展情况。“我研究发现,将现代五项视为落后项目是错误的。五项里,射击、击剑、马术都是中国人擅长的技能项目,而运动员又多从游泳队选材,所以我们其实很适合从事这项运动,只是没有找到项目规律和科学的训练方式,对于取得成绩也缺乏信心。”
为扭转落后局面,许海峰将提升自信和训练效率作为工作重心,与队伍分享研究心得,为队员自制包括所有对手资料的备战手册。短短几个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曾经的“鱼腩之师”就实现了飞跃——2005年世锦赛,上海选手钱震华打破欧洲运动员的垄断爆冷夺冠。2008年奥运会,钱震华痛失奖牌,仍刷新当时该项目最好成绩。四年后的伦敦,曹忠荣历史性地摘得奥运银牌……“事实证明,中国现代五项是可以出成绩的,只要将最合适的人用在最恰当的位置。”继冠军选手、金牌教练后,许海峰以管理者的身份,将多年的落后项目打造成潜优势项目,助中国体育书写新的辉煌。
记者手记
珍惜光环
奥运首金的夺目光环,让许海峰的人生从1984年那个夏天开始变得不一样,他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全民偶像。35年后的今天,仍有体育迷在北京街头认出已经退休的他,连追三个路口求一张合影。
“第一枪、第一金、第一人……大家给我贴了很多标签,但其实我就是一名普通的运动员。”许海峰总把“荣誉属于国家”挂在嘴边,称自己只是被历史选中的那个有准备的幸运儿。也正因此,他更珍惜这些光环和荣誉,并始终用自己的方式悉心守护。
“荣誉来之不易,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自己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得到荣誉很难,要毁掉荣誉却很简单。”在许海峰眼中,光环是一种约束,不容自己犯错。“名人一举一动都在放大镜下,如果对自己要求不够高、不够严,哪怕只是小错误也会很快被放大,造成不好的影响。”他说,爱惜羽毛,才能赢得尊重、守住荣誉。“世界冠军也是普通人,即使在运动场上取得了成功,也要摆正自己位置。”
约束之外,光环亦是一份责任。在许海峰看来,传承体育精神、传播正能量,正是奥运首金光环赋予他一生的使命。从捐出那枚极具分量的奥运金牌开始,许海峰将自己获得的大赛金牌以及领奖服、望远镜等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大多捐给了博物馆和学校。“有人说我傻,那么珍贵的金牌,怎么就给捐了?”他半开玩笑说,“怎么不说放在家里还容易丢呢?金牌本就属于国家,也只有放在博物馆里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价值,作为载体将体育精神传承下去。”
35年来,许海峰没有接过一个商业广告,对于公益活动的邀约却尽可能出席。他总是乐于通过公益活动与更多人分享自身的经历与感悟,“特别是大学里的年轻人,如果能对他们的成长有些帮助,也算是我们一点贡献”。
作者:谷苗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