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检察院将销售假减肥药的李某、刘某起诉至杭州互联网法院,此案成为全国首例互联网法院受理的打假公益诉讼,获得舆论广泛关注。
消费维权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开展了非常多的公益诉讼,壮大了过去由消费者和权利人、一些社会力量及行政机关构成的打假队伍,对于制假售假者而言是一记重拳。”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在食药领域欺诈行为多发,消费者权益屡受侵害的现实背景下,由检察机关及时承担公益诉讼职能,无疑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助推形成“天下无假”的消费市场环境。
曾经站在幕后鼓励消协等单位参与相关公益诉讼的检察机关,逐渐走向前台。
自2017年7月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生效后,检察机关被正式授权开展公益诉讼。2018年1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加大食药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力度的通知》,要求把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作为线索摸排工作的重点。
通知强调,经过诉前程序,消费者协会等组织不提起诉讼的,食药监、质检等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公共利益仍然处于受损害状态的,检察机关要坚决提起诉讼。对于食药领域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可以探索提出惩罚性赔偿的诉讼请求,增加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成本。
据北京企业法治与发展研究会秘书长朱崇坤介绍,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加入到打假队伍中,担当了法律守护人和公益代表人的双重角色。“在实践中,检察机关不仅参与刑事诉讼,打击犯罪、保障人权,同时还履行民事、行政诉讼监督,行使民事公诉和行政公诉权,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填补法律对公共利益保护的盲区。”
2018年5月16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起诉罗某、卢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民事公益诉讼案在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成为全国首例由检察机关提起的打假公益诉讼。
据了解,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间,罗某、卢某通过网店销售苦瓜清脂系列、经典秀身系列减肥保健品及神农风骨草保健品。部分消费者反映,在购买上述保健品服用后出现肚子疼、拉肚子、口干、厌食等不良反应,怀疑罗某、卢某所销售商品不是正规厂家生产。
2016年6月,在北京市开展的“净网行动”中,阿里巴巴打假特战队发现罗某夫妻售假线索后主动推送给警方。通过双方共同研判分析,2016年9月1日,两名犯罪嫌疑人落网。经过公安机关调查,罗某、卢某所销售的上述保健品中,含有酚酞、双氯芬酸钠等国家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销售金额共计人民币15万余元。
随后检方对罗某、卢某提起公诉。2017年6月,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两人行为均已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判处罗某有期徒刑3年,卢某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
事情到此并未画上句号。在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未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北京市检四分院又对罗某、卢某提起公益诉讼,其目的是“妥善处理散落在消费者手里的涉案保健品”。
北京市检四分院请求法院判决罗某、卢某停止销售涉案有毒有害食品,公开赔礼道歉,并以在媒体上公布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事实等方式,向消费者提示产品存在的危害以及消除危险。法院最终判令两人停止销售案涉有毒有害产品,并在媒体上公开向社会赔礼道歉。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