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湖州“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 成功入选。标志着“德清珍珠系统”全球申遗工作取得阶段性突破。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是以南宋叶金扬发明的淡水珍珠附壳养殖技术为基础,以珍珠产业为龙头而形成的文化系统。包括人工植珠技术、珍珠养殖管理技术、珍珠品质鉴定技术、加工及深加工技术、鱼蚌混养技术、珍珠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千年技艺让稀世“珍宝”从皇室走近百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珍珠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河蚌能产珠的记载,《诗经》《山海经》《尔雅》《周易》中也都记载了有关珍珠的内容。据《尚书·禹贡》载:“淮夷宾珠”,说明中国采珠历史早在4000年前的夏禹时代就已开始了,淮河就产淡水珍珠,当时还将珍珠定为贡品。《格致镜原·装台记》中记载了周文王用珍珠装饰发髻的史实。因此,一般认为我国珍珠饰用始于东周。自秦汉以后珍珠饰用日渐普遍。珍珠已成为朝廷达官贵人的奢侈品,皇帝已开始接受献珠,东汉桂阳太守文砻向汉顺帝“献珠求媚”,西汉的皇族诸侯也广泛使用珍珠,珍珠成为尊贵的象征。
中国也是最早开始人工养殖珍珠的国家,而养殖技术发源地在德清。有资料记载珍珠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发明人是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他将锡和其他金属的、木制的、骨质的浮雕放在蚌的贝壳和外套膜之间,经2~3年的养殖,将珍珠形成的偶发性转变成人工有意识的培育过程,这是古代智慧的一大创举,具有划时代意义。由于叶金扬人工育珠技术的推广,在德清,最鼎盛时期有高达5000个家庭以此为生,叶金扬的技术甚至都传到了欧美。因此,叶金扬成为人工养殖珍珠的始祖。后人为了纪念叶金扬,在洛舍小山建立寺庙,每年举办纪念活动。
到了1925年,法国人路易·布唐(L.Boutan)编著的《珍珠》一书、日本人三轮邦彦在自己的著作中都指出:中国人工养殖珍珠的最早地点在德清。据《民国德清县新志》记载,晚清、民国期间,德清民间有完整的养殖珍珠方法,在全国享有盛名,独树一枝。如今阜溪街道龙胜村的小山漾畔,留下的寺庙、古井、山水……仿佛都在咏颂着800多年间的历史之歌。
“珍珠文化”煜煜生辉永流传
谈起德清珍珠文化,欧诗漫集团董事长沈志荣是绕不开的人物。沈志荣在19岁时,凭借一把镊子、两根铜丝、三张图纸,在叶金扬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基础上,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十多年,先后攻克了人工淡水珍珠养殖三大核心技术,“提高珍珠质量技术、三角帆蚌(珍珠蚌)人工繁殖技术和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 使中国的珍珠产量占全球产量的9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珍珠大国。1970年珍珠实现了量产,沈志荣所在的雷甸水产大队年均收入翻了几十番,充分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据相关资料记载,1985年,浙江德清县繁殖小河蚌873万只,插种26.42万只,产珍珠2862斤。一个县的育蚌数字,就超过了日本全国全年的培育数量。此后,现代规模化人工育珠技术迅速在全国推行,中国成为全球最大产珠大国,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0%以上。而目前,德清珍珠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带动就业人员近万人。
“德清人民在长期的养殖珍珠的劳作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以珍珠为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有特别的节庆活动,还有独特的民谣文化、谚语、鱼歌等。如舞蹈《渔翁捉蚌》,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敬神驱邪、祈求安宁的愿望。”德清县政府相关领导表示,德清珍珠文化系统,是德清人民在长期的渔业活动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发掘德清珍珠文化系统,对我国珍珠农业文化传承,珍珠农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德清县高度重视“德清珍珠系统”的申遗工作。2017年6月,“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9月,该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德清珍珠系统’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申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是最终目的。希望通过申遗能够更为系统地对其进行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德清县政府相关领导表示,申遗之路任虽重,道虽远,但富有社会使命和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坚持努力。
作者:刘海波 (图:欧诗漫供)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