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预定发射时间还有八天,长征11号固体运载火箭第一次登上了海上发射平台。自此,首次海上航天发射任务进入倒计时。
长十一火箭全长近21米,直径2米,长度几乎只有其他火箭的一半,是长征系列火箭中唯一使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固体燃料可以提前填充在火箭内,并长期贮存,免去了液体火箭在临发射前燃料加注等流程。
长十一将在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的发射平台上,显得越发娇小,而灵活机动是她最大的优势。
在全新的水上环境中,新技术、新流程、新模式给发射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火箭发射用的是经驳船改造的一个特殊发射平台,而发出火箭点火指令的却是在距离这个发射平台3公里的保障船上,两者之间利用无线信号进行通信。在测试中,海上多变的天气与船体的运动让发射平台和保障船之间的通讯信号出现了不稳定。变化突如其来 演练能否如期进行?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发射团队原有计划被打破,他们必须在最后一次发射演练前拿出解决办法,而这时距离火箭出发前往发射海域只有不到48小时。演练还能如期进行吗?
根据充分地测试和计算,搭载方案的变化不影响火箭的正常飞行,团队决定仍然采用原发射方案。尽管做了充分准备,但是就在演练即将开始前,还是出现了打雷和降雨。海上发射最怕的就是极端天气,通讯、测试、指挥信号一旦受到影响,将会导致演练的失败。
此时,发射团队只能选择等待,希望雨能够尽早停下来。然而一个半小时过去了,风雨仍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团队只能选择冒雨演练。
几天几夜没合眼 最终考验即将到来
最后一次演练在风雨中成功完成,这也意味着整个发射团队可以开赴预定海域执行发射任务了。对于第一次在海上执行任务的发射团队来说,这一次海上旅程,是人生多了一次经历,心中也多了一份牵挂。
2019年6月2日 8:30 火箭出征前4小时
前方任务指挥部出征预备会现场:建议北京时间6月5日12:06:00至17:00:00,瞄准窗口前沿实施发射,汇报完毕。
距离发射还有3天,接下来这些航天人要经历一天一夜的航行,才能抵达预定发射海域。
虽然他们已经有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但想到即将开启的这段首次海上之旅,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天气复杂多变 发射人员倍感压力
长征十一号海上发射船队顺利起航,奔向发射预定海域,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这一趟航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也跟随发射团队出发了。
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要应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复杂多变的天气。没想到,发射船队刚到预定海域,还真赶上了恶劣的天气。
由于火箭发射的位置和轨迹都是经过精确计算后提前确定好的,所以要保证火箭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平台必须准确停泊在预定位置。可由于风浪的强度超出预期,发射平台一直无法完成抛锚。
距离火箭发射还有不到30个小时,张飞霆和同事们终于艰难登船。这一天,他们要完成各项测试工作,大风、巨浪,再加上晕船反应和所剩无几的时间,让所有人都倍感压力。
筑梦海天 决战的24小时
暴雨,风浪,盐雾,队员们克服重重阻碍,为的就是长征11号能够顺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任务。
张飞霆是这天在发射平台上穿梭最多的人。作为型号总体设计师,他需要对每一个发射环节的测试状态进行流程对接和技术确认。
运载火箭系统复杂,在陆地上发射时就需要大量场地进行相关设备的布放。然而这次,各个系统被塞进了一个个小集装箱里。
海上的高盐度高湿度对于火箭这种精密装备来说,如果细节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致命的影响。保护设备对抗海上的恶劣环境,是这里几乎每一个岗位都要攻克的难题。
还有不到4个小时,火箭就将飞上太空。而整个团队从最初的设计到今天的发射,历时超过3年。3年中他们克服了无数困难,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眠的夜晚。
央视记者 李厦:现在是6月5日的11点30分,长十一火箭在发射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现在发射平台的所有工作人员全部要撤离到这个保障船上,我国海上发射即将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2019年6月5日12时6分,这是这群航天人的圆梦时刻。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预定海域点火升空,成功将七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首次海上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取得成功。中国的航天人三年的努力换来了海上升利箭的震撼场面。
来源:央视网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