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唯有宋代茶文化堪称精绝,其最大的推手当是悠闲风雅的官僚士大夫。在茶会上,文人们既注重饮茶的环境、器具、水火、茶色,又追求精致的茶艺和茶技。一片叶子、一个茶盏、一把壶,在一千多年前宋代文人手中,茶饮被演绎的超乎想象,达到茶饮文化的巅峰。
今天下午,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精心策划推出的“盛世清尚——宋代茶文化展”正式开幕。“这次宋代茶文化展来头很大,是中国茶叶博物馆联手全国9家博物馆合力推出的,是迄今为止最具系统、最有深度的‘宋代茶文化’展。”中国茶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以宋代茶文化为主题,展出文物128(组),辅助展品12件,共计展出展品140组。结合中茶博多年的宋代茶文化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啜英咀华”、“烹点之妙”和“茗香远播”三个单元向公众展示。展览将持续至8月8日。
从御品“龙凤团茶”到民间“散茶” 宋人爱茶超乎想象
宋代茶文化继承唐、五代的成就,并在浓厚的文化背景和繁荣的经济基础上得到充分地发展和完善,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大观茶论》开篇所说的“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盛,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表明宋代茶事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盛世之清尚”。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在《议茶法》中写道:“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是宋朝人嗜茶如命的真实写照。
当时,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成礼制,赐茶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动活泼。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在展内第一个单元“啜英咀华”,主要讲的就是宋代茶叶的制作。“它上承唐代蒸青饼茶制法,下启元代散茶形式。宋代的茶叶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叫片茶,也叫团茶,模样跟现在的茶饼有些类似。还有一种是草茶,也就是散茶。”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团茶的制作费时费力,对工艺的要求很高,要先把茶芽“蒸汽杀青”后,放入模具,再压制成各种形状,比如圆形、方形。精致而奢华的团茶大多是皇家贵族的玩法,民间则流行草茶,也就是散茶,用茶芽揉搓干燥就能制成。
“在宋代,团茶是一种奢侈品、贡品,基本上只有皇上、太后等一小部分皇族才能享用。大臣们偶尔被赏赐到一小团,不是几个人分一分,就是藏起来,舍不得喝。团茶,不仅是团饼状,还有海棠花、月兔等各式各样的形状,印有龙凤图样的‘龙凤团茶’更是为人盛赞的宫廷御用品。” 中国茶叶博物馆陈列资料部主任郭丹英说,宋代皇帝酷爱喝茶,每年采茶时节,会派出专门的督察官,去监督采茶、制茶的过程。给皇帝制作团茶的茶叶,必须五更开采,也就是凌晨3点到5点之间,因为出了太阳,就会影响茶叶的品质。采摘时,只需芽头那么一点点,采完后立即放入水中。尽管千年前的“龙凤团茶”已无处寻觅,但展览中细致的线描图和复制实物足以窥见它们的精贵。
从煎茶、点茶到茶盏 宋人饮茶更讲究
茶叶准备好了,就要开始烹饮了。追求生活美学的宋人,饮茶也充满艺术范儿。“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之争箧笥,争鉴裁之妙。”两宋时期的饮茶方式主要为煎茶法和点茶法,而点茶法更是成为宋代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展厅中“烹点之妙”单元通过大量文物展示,完整体现了宋代饮茶全貌。
“煎茶是将细研作末的茶投入滚水中煎煮,承袭唐代饮茶之法,然而于宋人而言,已是‘古法’。” 郭丹英介绍说,陆游《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煎茶法所用茶具也与唐时相似,多用茶铫、风炉以及茶碗等器具。“而点茶法,则要将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盏中以少量开水调成均匀的茶膏,之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匙或茶筅慢慢搅动。点茶过程可分解为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五个步骤。” 郭丹英介绍,大致在北宋末年,点茶法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又一种高超技艺——分茶。分茶,又叫“茶丹青”,顾名思义,指使茶汤表面幻化出各种文字乃至花草虫鱼的图案。宋代皇室和士大夫的参与,更是将点茶艺术推至登峰造极之境,出现了“斗茶”这项文人墨客乐此不疲的娱乐。
除了在制茶、饮茶上颇为讲究外,宋人对茶具亦情有独钟。为何黑釉茶盏最受宋人欢迎?这与宋代点茶、斗茶的流行密切相关。宋代茶碗多称为盏,盏也作琖,是一种比碗小的器皿,故亦称碗,宋代文献亦称为瓯。宋代斗茶以茶汤乳花纯白鲜明、着盏无水痕或咬盏持久、水痕晚现为胜,完全由视觉感官来验定,点茶时,茶面泛出的汤花呈白色,与建盏的黑釉正好相互映衬。因此,黑釉瓷茶盏最受宋人喜爱。正是如此,在本次展出中,各种宋代茶碗与茶盏,大多以黑釉为主基调。
作者:刘海波 朱阳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