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将色彩斑斓的自然色搬进生活,让我们的衣着变得光鲜亮丽的?正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国丝馆)举行的为期一周的首届天然染料双年展为您解密。来自日本、英国、法国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染色史专家、分析化学家、知名设计师、工坊创办人,通过展览、集市、交流等形式,挖掘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和历史文化,并把这些天然的色彩,用于装饰和美化人们今天的生活。
紫色,高贵而神秘,古今中外,紫色从来都是帝王家的专属。在中国,它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中国紫”。这种紫色颜料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而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现在已知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实物。1992年,科学家第一次从汉朝的俑器上发现了硅酸铜钡,之后又发现其在秦兵马俑身上被大量使用,所以现在人们普遍将其称作“中国紫”。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从地中海中采集骨螺,骨螺的腺体能够分泌出一种黄褐色液体。在阳光和氧气的催化下,黄褐色会逐步转化为璀璨夺目的亮紫色。这紫色鲜艳而耐久,是浸染衣物的上好染料。“采集这种骨螺需潜入海底,异常艰辛,产量极少,近万只骨螺中只能提取1千克紫色染料。”国丝馆馆长赵丰介绍,因此这种紫色成为了古希腊乃至罗马时代高官显贵的专利,因此得名“帝王紫”。
“天然染料自史前时期就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其多源于植物界,有的来源于矿物质,更有的来源于一些海洋软体动物和昆虫,比如纯正的紫色源于骨螺,红色和深红色源于胭脂虫。天然染料的应用不仅涉及到纺织品、垫子和篮子这样的用品,还涉及到皮肤、皮革、头发和毛皮等的染色。”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Dominique Cardon博士介绍,19世纪,合成染料的发明,使具有5000年历史的天然染料不再商品化。当今世界,人们越发关注全球所面临的环境挑战及绿色经济的发展,由于天然染料色彩丰富、在各个行业都有应用潜力,所以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国丝馆举办天然染料双年展,其目的不仅在于展望拥抱自然的生活方式,更是对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和历史文化的挖掘。
欧亚大陆贯穿连通,也在地缘上加速了染料的传播。在“斑斓地图:欧亚300年纺织品染色史”展览中,一幅巨型世界地图上详尽标注了古时世界各地各种颜色的“发源地”。“早在青铜时代欧亚大陆上就有文化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从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与亚洲的交流更为密切,其中纺织品的贸易往来尤其频繁。”赵丰介绍,染料,是纺织品色彩的主要来源,能够反映当时各个地区的流行颜色、生产工艺以及相互的交流情况。通过染料地图,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染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本次展览将通过文物实物的展示,并根据纺织品染料的检测结果,阐述300年欧亚染料的各自特色和共同点,为纺织科技全球史提供实证。
据悉,“天然燃料双年展”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届时世界各地的天然染色的专家学者都将齐聚杭州国丝馆进行交流和学术探讨。在本届双年展期间,除了高端论坛,还配套推出两大展览——在修复展示馆展示的“斑斓地图:欧亚300年纺织品染色史”,在时装馆推出的“天染:当代艺术与设计作品展”。后者展出国丝馆在世界范围内征集到的以“天染”为主题的当代天然染色作品近百件。同时,国丝馆内还开设“世界天然染色纺织品集市”,来自国内外参会人员将在国丝馆内特设集市,售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天然染色纺织品。
作者:刘海波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