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国家大剧院、柏林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比才歌剧《采珠人》终于揭开神秘面纱,随着指挥大师多纳托·伦采蒂率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奏响的前奏曲,现场观众们由此进入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与此同时,电影序幕般的片头被投影在歌剧院的纱幕上,灯光亮起,一片色彩斑斓的“沙滩”铺展在舞台上,而这一切只是著名导演维·文德斯向观众展现他绝妙艺术构思的开始。
▲歌剧《采珠人》剧照。(国家大剧院供图)
《采珠人》可谓是比才歌剧中的“沧海遗珠”,在国内鲜有上演,但这部歌剧的艺术魅力丝毫不亚于比才另一部家喻户晓的歌剧《卡门》。该剧故事从女主角莱拉和两位男主角祖尔迦、纳迪尔的重逢开始:两位好友久别重逢再续友情,此时一位蒙着面纱的少女出现。纳迪尔没有遵守与好友的承诺,偷偷结识了莱拉;尽管有誓言在先,莱拉还是爱上了纳迪尔,命运之轮开始转动。
▲歌剧《采珠人》剧照。(国家大剧院供图)
此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采珠人》由德国著名电影导演维姆·文德斯首度跨界执导,他领衔的主创团队以电影化的叙事手法和瑰丽梦幻的光影效果让这部歌剧焕发出了新的光彩。维姆?文德斯是二十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当代德国影坛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拍摄过许多获奖长片,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编剧、导演、制作人、摄影师和作家,产出过大量独具创意的纪录片。此次“跨界”执导歌剧无疑是文德斯在突破艺术创作“舒适区”的又一次尝试。
▲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在媒体见面会现场,与观众分享此版歌剧《采珠人》的制作花絮及对舞台作品的深度思考。(国家大剧院供图 王小京/摄)
为了让观众享受到极致的审美体验,《采珠人》主创团队“费尽心机”。每一处构图、每一帧投影、每一行字幕甚至每一束灯光都体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工匠精神”。在导演精巧的艺术构想和世界一流技术团队的“加持”下,婆娑的树影、海边的日出、繁星下的礁石、远处驶来的船只,这些具体的意象竟然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一一显现,贯穿始终的实景仅有那片珍珠质的“沙滩”。但艺术家们就是具备这种“无中生有”的“超能力”,可以将舞台变成“遥远的、七海中的一座岛屿”,“沙滩”也可随时转换成“树林”“帐篷”或“刑场”,用导演的话来说:“我和创作团队的愿望是让故事尽可能‘显现’,从而简化叙述,并着重加强听觉上的体验。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能引导观众以更包容的态度欣赏和沉醉于这样伟大的音乐。”
▲歌剧《采珠人》剧照。(国家大剧院供图)
当晚演出也的确实现了导演对听觉体验的期望,从开场合唱“在燃烧的海边”开始,音乐就牢牢“抓住”了观众们的耳朵。在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演员们的簇拥中,阿尔弗雷德·达萨饰演的祖尔迦被推选为采珠人部落首领,随后他与弗朗切斯科·德穆洛饰演的纳迪尔久别重逢,他们再叙友谊的二重唱“在殿堂深处”深深打动了观众,歌声的交替重叠配合着投影的画面,他们关于“心中女神”莱拉的共同记忆也迅速闪回。
在舞台上的部落众人与全场共同翘首期盼下,保罗·盖饰演的高僧努拉巴德搀扶着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奥尔迦·佩列嘉琪科饰演的修女莱拉缓步走到台前,她身着一袭白纱吟唱着自己断绝情欲的誓言,而她与两位男主角的爱恨纠葛也就此展开。在持续推进的剧情中,纳迪尔经典的咏叹调“我仿佛身在花丛”将音乐引向高潮,莱拉低回婉转的抒情独唱“像往昔一样在暗夜里”也将主角内心的情感交织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来参与本版《采珠人》媒体见面会的观众。(国家大剧院供图 王小京/摄)
本版《采珠人》将持续上演至5月19日,实力歌唱家郭橙橙、史蒂梵·齐弗莱里、周正中以及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剧演员关致京还将陆续登台,为观众唱响这部感人至深的爱情之歌。
作者:彭丹
编辑:彭丹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