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援藏教师李健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受访者供图)
“没上实验课前,我一直很好奇显微镜下放大的实物是什么样的。这学期,通过多次实验课,我看到小小的洋葱皮、菠菜皮都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真正领略到了生物实验的‘神奇’。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动脑筋、动手的乐趣,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在最近一次日喀则市推进“5个100%”教育目标达标现场活动上,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高二(5)班学生次乍央金与在场100多位参观者分享了自己上实验课的激动与喜悦。
参观者中,不乏当地各分管县领导、教育局局长、区县教研室主任、校长等。此时,台下的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教育局副局长、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傅欣同样心潮澎湃。对于傅欣和他的援藏教师团队而言,帮助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和日喀则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率先在当地实现“5个100%”,是他们近期完成的一个意义深远的“小目标”。
迎难而上挑战“小目标”
所谓“5个100%”,是西藏自治区对当地教育工作提出的目标,即中小学“双语”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小学数学课程开课率达到100%,中学数理化生课程教学计划完成率达到100%,初中理化生实验课程开课率达到100%,中职学校国家目录规定课程开课率达到100%。
看似简单的“小目标”,要实现起来,却并非易事。就拿次乍央金心心念念的实验课来说,在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这样一所远近闻名的教学强校,原先很多教理化生的当地教师,自工作以来,自己都没进过实验室。而且由于当地条件所限,学校对危化品的采购也限制颇多。开设实验课程面临着师资缺乏、药品短缺、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难题。
抱着“干总比不干好”的决心,援藏教师团队迎难而上,从整理实验室做起,一点一点地摸索。去年,他们通过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首先让这些教师开展了演示实验课。今年,大家又想尽各种办法,最终实现了让学生们5人左右一组,每周开展一次课堂实验。
在傅欣看来,刚开始时做实验可能会遇到各种“奇葩”的问题,例如学生把实验器材当玩具或者损坏实验器材等,而这恰恰反映出当地教育面临的短板:“我们应该为当地的孩子们创造良好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此缩小当地和内地教育水平差距。”
“我要退学”带来大改变
援藏三年,傅欣至今难忘那个名叫白玛的藏族姑娘,去年他听到姑娘说出“我要退学”时,内心深受刺激。白玛的家,在海拔4800米的昂仁乡梅朵村,她所就读的日喀则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距离她家有200多公里。去年暑假,傅欣和挂职日喀则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的援藏教师刘刚,一起去到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白玛家家访。没想到,刚一落座,白玛就提出想退学,理由除了要帮家里放牧,还有就是学校既没实训基地,也没职业教师,和她想象的职校不一样。傅欣和刘刚苦口婆心一番劝,才让她打消了退学之念。“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把实训基地建好,也把师资力量配好。”傅欣说。
2018年秋季学期开学,和白玛一同出现在学校的,还有来自上海的15位职业技术援藏教师。作为“万名教师支教计划”选派的优秀教师,他们不远万里,来为日喀则的职业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刘刚介绍,最近学校有10位老师正在上海的四所职校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将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传帮带”,日喀则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目前已有10位老师拿到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包括电子实训室、电工实训室、DIY社团工作室等实训基地已在上海各方的资助下陆续建成,美术设计室、喷绘制作室、建筑工程实训室等也已完成设计进入施工阶段,很快就将和学生们见面。
记者手记
教育扶贫无小事
在平均海拔3800米的雪域高原日喀则,像次乍央金、白玛这样的当地学生,正享受着上海援藏教师带给他们的神奇改变。没有教材,援藏教师亲自动手编;少了实验,他们想尽办法去开课;缺乏人才,他们又手把手带出了一批批当地年轻教师骨干……最近三年,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共派出3批次106名优秀教师,义无反顾地驰援日喀则教育扶贫工作。
教育扶贫,虽不像其他扶贫工作那般能立竿见影显成效,却是阻断贫困隔代传递的最有效手段。这就难怪,援藏教师们会为当地学生的实验课操碎了心,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不断努力消除当地教育短板,才能让身处同一片蓝天下的日喀则孩子,早日享受教育公平成果。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星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