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获悉,该中心“海水稻”(耐盐碱水稻)三亚南繁种质资源材料陆续回到青岛,春播育秧工作正式拉开序幕。预计今年该中心将在位于李沧区白泥地公园内的试验田种植2000份水稻材料,开展耐盐碱相关性状及抗性的考察。 这些水稻材料除了耐盐碱材料外,还有耐旱、优质稻、特种稻等种质材料。
记者在实验基地内的2号试验田看到,耐盐碱水稻采用旱育秧方式进行播种。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当天种了有300份材料。
“去年主要是常规稻,今年主要是杂交稻。我们使用了新的研发方法,在三亚南繁基地培植了很多杂交组合,希望培育水稻的耐盐碱优势。今年在三亚培育了200份左右耐盐碱水稻材料。而且,以前大部分都是对已有的材料做筛选,现在大部分都是青岛研发中心对自己创制的材料做筛选,创新性更强。今年也将在东营设点,研究耐碱性。”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李继明介绍,“今年将有2000份水稻材料在青岛以及全国的基地种植,这其中包括从南繁基地的材料中选出的200份优良材料,也包括全国范围内的合作单位提供的材料。”
2017年,由袁隆平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与国内18家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成立耐盐碱水稻区试联合体,建立区试工作组,确定了45个区试品种和北方中早粳晚熟组、黄淮粳稻组和南方沿海籼稻组三大区试试验组别,评估海水稻材料在不同盐碱地条件下的耐盐碱性、产量表现、抗性和米质。
目前,三年的区试工作已经基本结束,2018年示范种植总面积超万亩,海水稻品种选育和区域试验取得成功,下一步,中心将对完成区试试验表现稳定、品质优良的水稻材料品种开展品种审定,筛选出真正高产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并在我国的盐碱地上进行种植。根据计划,首批耐盐碱水稻品种有望明年通过国家审定,完成审定品种的制种后,将会开展大面积的推广,海水稻大米也将端上寻常老百姓的餐桌。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青岛成立,致力于海水稻研发选育。海水稻就是耐盐碱水稻,是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通过常规育种技术、杂交水稻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选育出高抗盐和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使其在一定盐度的咸水灌溉条件下正常生长。
来源:综合青岛日报、新锐大众等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