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4月13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当天上午,700尾不同年龄的大规格中华鲟放归长江,这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以来连续实施的第61次中华鲟放流活动。
据介绍,此次放流群体包括2009年到2017年间5个年份的梯队,从2龄到10龄不等,对丰富野生中华鲟年龄梯队、提升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鲟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已繁衍生息1.4亿年,被誉为“活化石”。作为长江旗舰物种,中华鲟是受生态环境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野生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30多年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通过技术攻关,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人工种群遗传谱系构建、早期性别鉴定、种质资源保存等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催产繁殖、增殖放流及洄游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
自1984年首次实施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以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各类规格的中华鲟超过502万尾。
为提高人工繁殖中华鲟的野外生存能力,中华鲟研究所今年首次对放流的中华鲟实施为期两个月的野化训练。实验证明,子二代中华鲟在自然环境中能摄食和正常发育。
此次中华鲟放流群体为“中青幼”相结合,还有30尾通过早期性别鉴定技术筛选出来的全雄性中华鲟,有助于缓解自然条件下中华鲟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据了解,此次放流的中华鲟的一部分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快达到性成熟。为此,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采用了比往年时效更长的声呐标,工作时长可达10年。如果这批放流的中华鲟能在海洋中发育成熟,并顺利洄游繁殖,其声呐信号将被监测到。
近年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融合声呐标记监测、互联网及无线传输等多项技术,建立了从宜昌至长江入海口、覆盖长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放流中华鲟监测系统,这是目前中国覆盖范围最广、最全面的鱼类放流效果实时监测与评价系统。
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放流中华鲟进入长江入海口的比例为53.7%,这标志着超过一半的放流中华鲟适应了从淡水到咸水的环境变化,顺利进入大海,中华鲟自然资源的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文汇报驻鄂记者钱忠军 图/三峡集团新闻中心
作者:钱忠军
编辑:钱忠军
责任编辑:朱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