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0日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
本报曾于2012年6月下旬,派出报道组探访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记录独龙江的山路天险、独龙族的历史变迁、沪滇两地的对口帮扶,并于当年7月20日在“天下”专刊推出8个整版的《跋涉独龙江》深度报道,从此与可爱可亲的独龙族同胞们结下不解之缘。接下来,请跟着以下这些文字,感受7年前独龙江乡的特别。
在独龙族的文化里,纯手工打造的独龙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解放前,独龙毯甚至是独龙族人唯一的服装。可能是天气炎热的缘故,见到肯国花时,她身上并没有穿戴独龙毯,但当记者提到“独龙毯”3个字时,老人一下便站起了身,摸索着拉亮了屋里唯一的白炽灯,从屋子右侧的角落里拿出了一台腰织机,上面还有一块织到一半的七色独龙毯。
儿子孔春平见状,给老人递来了竹、木筒、木片以及织布的麻线。老人将麻线一端挂在门框上,另一端通过腰织机缠在自己的腰际,席地而坐,双手开始穿梭在线中。随着她两只手不停翻飞,一行行呈竖条状排列的彩布便织出来了。
“这样的布,要织出4块,拼接起来才是一条完整的独龙毯。”说到独龙毯,老人果真来了兴致。她通过翻译告诉记者,以前自己也是织独龙毯的能手,串门走亲戚都随身带着腰织机,到别人家往树干或晾台的木桩上一挂,照样可以织出布来。现在年纪大了,虽然也经常织,但速度已没法跟以前比,一年顶多能织出两床。
一年只能织两床?
原来,正宗的独龙毯是纯麻制品。剥麻、理麻、煮麻、漂麻、捻麻、染麻、织布全部由手工完成。肯国花指了指脚边的竹箩里,那里还有数十个绕好的白色线团:“这些线还需要染色,不同的颜色需要不同的颜料。”
颜料从哪里来?
“黑色的颜料,要把核桃树的老根舂成碎片再加水煮;绿色的,则要去山里割一种叫‘辛那那布’的草叶再加水煮;需要桃红色或蓝色的颜料,就必须去采一种长在山岩上的叫‘温辛’的花,这种花在每年三、四月份开出红、蓝色的花朵。把采到的花朵揉烂、舂碎,汁水就是桃红色或蓝色的……把需要染色的麻线分别放入这些颜料中搅匀、闷泡、煮沸,再投入清水中漂洗、晾干,就可以用来手织独龙毯了。”
不问不知道,原来看似简单的独龙毯,背后还蕴藏着这么多复杂的工序。不过,肯国花也说,这些年不少人已经开始用腈纶线代替纯麻,因为腈纶不仅价格便宜,用它织出的独龙毯色彩也比较鲜艳。
现在,独龙毯一边从原先的生活必需品变成了逢年过节才会披上身的“节日盛装”,另一边又成了家家户户都在卖的“保留商品”。孔春平指着角落里的一堆腈纶线告诉记者,织一条独龙毯差不多要用上十几支线,成本在250元左右,时间最少要花上两三个月,售价却不过300元。“在独龙江,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织独龙毯,也会留着一两条备卖,不过现在这里还是比较封闭,来买的人很少。或许等以后路好走了、旅游开发了,人就会多吧。”孔春平说。
作者:王星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实习编辑:吴金娇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