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民政部明确表示,已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并争取在试点基础上获得突破,建立起能够在全国推广的运行模式。昨天,记者从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南京在栖霞、鼓楼、建邺等区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模式的基础上,今年将酝酿成立市级层面的“时间银行”,实现通存通兑,并在全市推广“时间银行”这一互助养老模式。
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在为他人提供志愿服务后,相关平台将其志愿服务的时间记录存储起来,将来,这些时间储蓄可用来换取他人为自己提供服务。这种公益服务模式在互助养老领域使用最为广泛。
今年64岁的市民吕秀英,随身携带着一张特殊的“银行卡”,卡里储存的是时间。5年来,吕秀英的这张卡里已经存了1000多个小时。
吕秀英说,她是栖霞区姚坊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一名志愿者,该中心也是栖霞区尧化街道“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点,“我除了在助餐点服务,还为6位老人提供中午送餐服务,同时为一位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提供清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家政服务”。
在南京,像吕秀英这样的互助志愿者已有很多。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已有447个养老组织推行“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覆盖全市67个街道,已招募2.6万名养老服务志愿者,直接服务26.6万名老人。
早在2008年,南京市部分养老组织就开始探索推行“时间银行”,已形成社会组织、街道、区级层面的“时间银行”服务模式。“时间银行”不仅缓解了专业人才紧缺、政府资金有限等矛盾,还能通过“时间币”抵扣等形式,提醒老人制订科学的养老规划。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是我市养老重点工程,在各区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在市级层面成立全市统一的“时间银行”,通过建立为老服务志愿者数据库、老人服务需求数据库和志愿服务数据库,最终实现“时间银行”全市的通存通兑。
记者了解到,为全面推广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南京市此前专门成立了南京养老志愿服务联合会。该联合会会长史秀莲介绍,在“时间银行”平台上,所有操作均可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端实现,老人也可以通过网点柜台实现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未来与“我的南京”对接后,服务时间均能通过手机APP直接查询,成为每个人的电子履历。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