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改革开放40年,昆山为什么能够从曾经的苏州末位“小六子”发展成全国百强县之首?
方世南:首先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昆山经济发展从对内转向对外,“海纳百川”,吸纳了多元化的要素,包括外来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产业等等。同时,不仅仅是发展外向型经济,而且注重经济与文化、政治、社会管理、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当然,台商当年投资大陆,并非只有昆山可选。有很多台商反映说,昆山市玉山镇的街头跟台北几乎没有太大差异,甜品店、咖啡馆等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相似的生活环境、亲商的工作氛围,这样自然而然吸引了台商的聚集。
当年,昆山虽然没有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但实际却是这么做的,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发展到现在,昆山人还提出把机关服务品牌化,每个窗口部门都提倡转作风、树品牌,进行服务质量星级评比,不止要做到五星,甚至做到更高更好。开发区以前有一站式服务,现在为一窗式服务,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和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
文汇报:昆山成功的背后,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
方世南:最重要的是,从区域定位优势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提升当地的竞争力。不是所有的县或者县级市都适合利用沪台优势,照抄照搬昆山经验肯定不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其次,进入新时代,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战略目标,奋发努力作为。
再次,学习昆山走共同富裕、共建共享的道路。在昆山,没有暴发户,也没有两极分化,怎么做到的?就是有“保底”,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从明年起,昆山将取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金20万元的年度封顶线,参保人员超过20万元以上符合结付规定的医疗费用,继续由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报销95%。这就体现了不会因大病致贫的制度优势。
又次,干部队伍建设。无论哪一地要取得经济建设的发展,没有强有力的干部队伍肯定不行。这里的干部队伍建设,不是一两年的“快功”,而是长期“练内功”“抓作风”。之前说的昆山开展机关服务品牌化,持续了十几年,还在不断改进优化。
最后,整合社会智力资源。吸纳社会上众多的智囊团,多出点子、多想办法,更新理念、创新工作。
文汇报:那您对昆山未来的发展抱有怎样的期许?
方世南:下一步,昆山应该继续走好国际化路线,按照新发展理念到更高的舞台上开展竞争,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提高内生发展的动力。现在,很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公司在昆山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但这些输入如何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动力是昆山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然后是方向性的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国际化的教育很重要,这一点昆山已经意识到了,而且正在一步步往前走。
最后,讲好昆山故事、传递昆山声音。我们常说,总结过去、传播经验,这是展示风采的好途径,也是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方法。
作者:本报记者 付鑫鑫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