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近来的“现象级”电视综艺,许多人的答案一定是《国家宝藏》。这档故宫与央视携手八大国家级博物馆打造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去年底一经播出便引发热烈反响,上下五千年泼墨写意的文明画卷,因《国家宝藏》的时空折叠、记忆凝缩,涌动在骨血里的家国情怀被深度激发。
28日,《国家宝藏》第一季探讨会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就《国家宝藏》背后的创新与坚守、它何以引起观众广泛的热情等进行了分享。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国家宝藏》所演绎的,是当我们看到一件文物的时候应如何思考,即便在我们还不具备这种历史知识积累的时候,也应该保持这种好奇心去贴近他们,这才是一件文物应得的尊严。我相信在此之后,我们会换一种方式看文物——文化远在器物之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现场说道。
博物馆热自荧屏“燃”到线下
文物讲述故事,故事浸润文物。《国家宝藏》首次将文博与大众娱乐、综艺形态结合在一起,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文物、喜爱文物。一股自荧屏“燃”到线下的博物馆热,也让沉睡的文物从馆舍之地迈向了大千世界。
透过《国家宝藏》的讲述,很多观众第一次知道,原来云梦秦简中的法制精神、商鞅方升里的精准理念、铜鎏金木芯马镫的古老智慧、秦杜虎符开创的信息安全技术、让中国航天发动机制造领先全球的云纹铜禁“失蜡法”等等,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用。
《国家宝藏》将曾经“沉睡”的云梦秦简、铜鎏金木心马镫等文物打造成了明星文物,也以釉彩大瓶烧造工艺解读了网络上花式调侃的“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同时,也有多位博物馆馆长、今生故事讲述嘉宾成了被观众所熟悉、敬仰和热议的“明星人物”。
央视透露,根据各平台的反馈,《国家宝藏》观众的主体构成人群中,年龄集中度最高的是20岁到25岁,15岁到20岁的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广大年轻观众持续在B站、豆瓣、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刷屏”、点赞及分享。
另据多方数据统计,自2017年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上升了50%,“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旅游项目新热门。2018年元旦及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参观博物馆的风潮。《国家宝藏》中介绍的部分博物馆参观人数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0%以上,除了博物馆的常规参观旅游外,旅客们开始更加渴望深度体验博物馆,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们为什么是现在的我们?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绵不绝的文明,这是每个中小学生都会背诵的内容。但如何让他们有体验、有认知、有参与、有互动,这是我们这一代博物馆人的责任。”现场,单霁翔恳切地说道。
▲现场会议图片
让文物“活”起来,需要多种形式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表示,上周央视对2017年优秀节目进行表彰,把唯一一档综艺节目的荣誉授予了《国家宝藏》,意在继续坚持创新为要,加大“现象级”节目创作力度,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
据节目总制片人吕逸涛介绍,继3月20日亮相香港国际电影节迈出全球宣传推广第一站之后,《国家宝藏》还要走向戛纳电视节,走向大英博物馆、大都市博物馆。
单霁翔在现场谈到,《国家宝藏》带起的这股文博热,说明民众并不缺乏对博物馆的兴趣,让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说起文物,人们往往感到距离现实生活很远。实际上,文物不仅是博物馆里的珍贵宝物,更是具有想象力和年轻活力的现实存在。”他进一步指出,要让时代久远的文物重新回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与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审美和需求有效地对接,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感动社会公众。
他介绍,在《国家宝藏》之后,故宫正在筹拍一部文物南迁为主题的电影、一部紫禁城600年题材的电视剧,关于紫禁城营造和故宫博物院成立的话剧也正在策划之中。此外,故宫今年还将新开放石鼓馆和家具馆,珍宝馆、钟表馆、书画馆和陶瓷馆的展陈升级也将完成。
“我总说自己是一位‘看门人’,在尽职尽责的同时给大家讲讲故事,这应该符合人们对‘看门人’的普遍认知。” 单霁翔感慨地说道。
(本报北京3月29日专电)
文:文汇报记者 周渊
编辑制作 :范菁
责任编辑 :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