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于西藏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金面纱,其历史可追溯到3世纪
公元8世纪克什米尔风格的释迦牟尼像、公元3世纪的“王侯”汉字织锦和金面纱……作为首都博物馆2018年重点打造的精品展览之一,“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27日正式开幕,伴随着传统藏戏“扎西雪巴”吉祥喜庆的歌声和舞步,来自21家文物收藏单位的216组建文物揭开其神秘面纱。
“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在京主办。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战明介绍,本次展览的展品汇集北京、西藏、河北、重庆、青海五省市区文物珍藏。其中,西藏地区文博机构和寺庙提供文物180余组件,三级品以上国家珍贵文物占90.8%。
“此次西藏参展文物中,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夏鲁寺、敏珠林寺、丹萨梯寺、故如甲寺等13家寺庙提供的文物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该展览策展人、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杰指出,展览规模、文物级别皆为西藏展览历史之最。
记者有幸随张杰在首都博物馆的地下库房提前“探秘”了数件珍贵文物。
▲展览现场
一件源于西藏阿里地区的金面纱颇为引人注目,其历史可追溯到3世纪。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高原上,曾存在一个强盛的象雄王国,文献记载,象雄王国王室安葬时会使用金银制作覆面,在这件金面纱上清晰可见羊、鸟、树等纹饰图案。据悉,神秘的象雄王国文物此前从未曾出现在内地举办的任何西藏展览中。
另一件3世纪的“王侯”汉字织锦,以藏青和橙黄双色呈现图案,细看上面有成对出现的孔雀、鸟等动物,还可见“王侯”两个汉字。这件出土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的文物是西藏西部第一次发现的汉地丝织物。“字体已近隶书,显然这是中原生产后传入西藏的,说明3世纪时西藏和内地已存在文化交往和沟通。”张杰说道。
▲开幕式现场展示的传统藏戏“扎西雪巴”。(图/首都博物馆供)
3世纪的茶叶也可在展览上一睹“真容”,这也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出现于青藏高原的茶叶。据主持这次考古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仝涛研究员透露,这些茶叶出土在故如甲木墓葬随葬的青铜器中,数量很大,“铜容器的底部都被这种黑色的东西覆盖”。因而他表示,它们可能并不完全是用来泡茶饮用的,也有可能直接食用。
在展览现场,还可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步辇图》。这件唐代阎立本绘制的著名历史画卷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直接反映禄东赞受松赞干布派遣,向唐太宗请求和亲史实。由于画作年代久远,为保护文物,该画卷仅展出两个月。此外,“明星文物”还包括历史上第一部官方修订的永乐版“甘珠尔”大藏经,瓶身上图像与著名的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如出一辙的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等。
▲策展人张杰介绍这件3世纪的“王侯”汉字织锦是西藏西部第一次发现的汉地丝织物。(摄/周渊)
“大家印象中的青藏高原虽是‘天路’,但实际上,西藏与内地的文明交往并没有被自然条件所阻隔。”张杰说道。展览以文明溯源、高原天路、雪域佛韵、和同一家等四方面为主题,呈现西藏历史文化及其与内地、周边地区的文明交往,并以此为线索选取了各个重要时间节点的代表文物,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西藏展。他特别提示,为让观众以全面的视点探寻西藏与内地的血脉联系,展览除精心标注了文物说明外,还策划了万余字的文物详情介绍和参考阅读文献,意犹未尽的观众可扫描文物对应的二维码获取这些“进阶版”资料。
文: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编辑制作:王秋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