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现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供图)
古代月氏西迁中亚,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东西方交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长期以来,西迁中亚的月氏文化遗存,一直没有得到确认。近日,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年度科研成果汇报会上,作为王建新教授领衔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的核心成员,梁云教授说:“通过在北巴克特里亚地区的考古工作,我们应该找到了大月氏文化遗存!”这是西北大学在中亚考古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寻月氏踪迹,踏破天山人未老
月氏,是一个曾经横扫北方草原的马背民族。据《史记·大宛列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2世纪,古代月氏人在匈奴和乌孙的打击下,被迫西迁中亚,从而引发了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全线贯通的壮举。
对于月氏西迁后的居住地,《史记》中记载“妫水北”,学界公认是在阿姆河以北,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南部,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找到月氏留下的文化遗存。
对古代月氏的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大学术课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关于月氏的文化遗存、体质特征以及西迁前的居住地,学术界争议很大。为此,王建新带领西北大学考古队,在甘肃和新疆的东天山地区持续进行了16年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发现自公元前1000年以来,在东天山地区先后分布着两类游牧文化遗存。王建新认为月氏文化属于其中之一。然而,在缺少文字材料佐证的情况下,这个观点要得到确认和学术界的公认,就要到中亚寻找同类遗存,以达到互证的目的。
为了最终确认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王建新团队将目光“锁定”在西天山的西端地区———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西天山的周缘地带,他们通过系统调查,新发现了数百处古代游牧文化遗址;并发掘出迄今规模最大的康居贵族墓,基本搞清了古代康居分布的南部边缘;还搭建起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保护大棚,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果。
中亚苦寻觅,揭开尘封千年历史遗迹
2013年12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了关于“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成立了中乌联合考古队;2015年8月,与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也签定了合作研究协议。项目获得陕西省政府专项经费支持。
2016年,在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城市撒马尔罕西南的撒扎干遗址,考古队发掘了康居贵族的墓地。史料记载,康居位于大月氏的北部。发掘资料表明,撒马尔罕盆地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应属古代康居文化,这与《汉书》等古代文献的记载是相合的。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发掘到古代康居文化的遗存。
2017年,对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拜松市拉巴特墓地进行发掘,清理墓葬52座。出土文物包括陶器、铁器、铜器、各种材质及形状的串珠、金箔饰片、骨器、海贝等。女性墓多出装饰品,男性墓多出武器。女性的陪葬品多于男性,与史书中关于大月氏有女主主事,以及当时中亚古国“贵女子”的记载相吻合。考古队还与塔吉克斯坦国家考古所合作,对塔国南部的贝希肯特谷地进行调查,从而对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北巴克特里亚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有了整体性认识。
对此,梁云研究认为这一区域内 (历史上称为北巴克特里亚地区) 在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1世纪初,存在着一种与周边同时期的文化有所区别、具有明显自身特征的文化。公元前4世纪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希腊文明首先进入这里,此后还建立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到公元一世纪中叶,这里又被贵霜帝国统治。而夹在二者之间的,便是大月氏人活动的时段。正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吻合,梁云认为,拉巴特墓地和贝希肯特谷地内的相关遗址,应该就是苦苦寻觅多年的月氏文化遗存。
梁云介绍,拉巴特和贝希肯特墓地的代表性器物,无论是陶器、装饰品,还是武器,都表现出同一种风格;墓形和葬俗也都完全一致,它们应该属于同一支文化,即月氏文化。“拉巴特墓地的发掘以及月氏文化的认定,为月氏的考古学探索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已知点和出发点,在学术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