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天蒙蒙亮,江苏靖江市老横港河畔就出现了一道蓝色风景———身穿印上“河长”字样制服的“‘走河’民间河长公益团”的部分队员,戴上手套,拿着垃圾袋,任凭冷风扑面,沿着江边仔细巡查,拾起遗留在河滩上的塑料袋、纸片、玻璃瓶、易拉罐等垃圾。在小河中,另有一组队员穿着救生衣,扛着打捞网,乘坐小船在河心打捞垃圾。
约1小时后,“满载而归”的队员们聚在一起,将“战利品”投入政府修建的垃圾集中处理点。“好累啊,我再也不往河里面扔东西了。”不少队员感叹道。
“靖江河网密布,共有4000多条河流,1000多名河长。靖江在江苏首创‘走河’民间河长公益团,不仅分担了政府河长制办公室的压力,还在百姓参与、专业培训、评估监督等方面,有效地助推河长制工作向前发展。”靖江市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人吴益星说。
夫妻建民间河长团周周“走河”
姚炜平是当地179志愿者协会会长,成立河长团最初其实是由他的妻子、靖江行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徐君提出的。
“想法源自江边的一次散步,随着江水的潮起潮落,女儿问我,江边为什么这么多垃圾? 我无言以对。难道把这样的环境留给孩子们? 没过几天,我就和水利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商量,对方也很感兴趣,在2016年,就把南城河作为试点让我尝试一下。”徐君回忆,为了保护800米长的南城河,他们将河附近的城南小学作为护水教育定点学校,定期开展“护水飞行棋”游戏、情景模拟等活动;另一方面在社区邀请居民代表体验打捞河面漂浮物;同时安排志愿者定期巡查河道情况,遇到问题及时拍摄照片并记录反馈。
去年5月,靖江实施河长制。10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靖江179志愿者协会、行知社工服务中心联合该市河长制办公室,成立“走河”民间河长公益团。所谓“走河”,就是志愿者按照河道划分责任片区,每周定期开展清理和巡查。整个“走河”行动将持续开展3年,除了城区河道外,将按照“城区全覆盖,兼顾乡镇”的原则,定期开展乡镇联动活动。
从“走河”活动的微信公众号评论页可以看出,靖江市民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甚至周边地区的不少居民也期待加入。一位江阴百姓询问:“我是江对面的,怎么才能参加这样走心的活动?”目前,该活动的志愿者已经超过200名。
民间河长是对各级河长工作的补充
“治水、护水,任务艰巨,不仅仅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更需要市民参与,提升保护意识,治理与预防有效结合。这项工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越多的人参与,效果越好。而发动百姓参与,正是我们的强项。”姚炜平说。
不过,河长制推进过程中,政府和公益组织合作还是新鲜事,双方在磨合中还是显得比较谨慎。“我们当时主动找上门谈想法,靖江市河长制办公室最初比较担心我们能不能做事,能不能把事情做好,会不会半道上就把垃圾扔下不管。”徐君说,“为了能够打消他们的顾虑,从活动策划到实施,再到后期的宣传,尤其在安全管理方面,我们都预先进行沟通,将策划、文案、成果等每次都进行报备,每一阶段及时进行总结,把工作的进度情况完整地呈现,不断深化双方的信任。”
早在去年11月,江苏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就表达了对民间河长的肯定。他在接受江苏媒体采访时表示,设立民间河长实际上是对各级河长工作的一种补充,可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湖的氛围。“党政领导不可能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履行河长职责上来,尤其是对面广量大的中小河道、小微水体,很难做到全都了解情况。这时,民间河长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社会各界不只是河长制的受益者,也是直接参与者,担当‘示范引导员’‘监督观察员’‘宣传解说员’的角色。”他说。
在靖江,河长联席会议每月举行一次,靖江民间河长团的代表也会加入其中,参与各项工作的讨论。目前,靖江民间河长团的成员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79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志愿者,一部分是行知社工服务中心组织的社工。
吴益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政府和社会联手,合力推进河长制,将来人们保护水环境意识显著提高,每个享受到靖江水环境红利的人都变成了‘河长’,那么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水生态也就不再遥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