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楼图书馆外观。李扬|摄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左安门值房,明隆庆二年(1568年)始建的花市火神庙,这些代表北京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不仅没有被现代化建筑吞没,反而获得了重生。如今,它们悄然变身图书馆,以古建的天然优势,成就了公共图书馆的特色定位。
这三处“古建图书馆”皆隶属于北京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其中市级文保单位花市火神庙和国家级文保单位左安门值房分别自2009年和2010年起就转型为书刊借阅处,而历经坍塌、拆除、复建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也于2017年10月变身最具北京特色的“角楼图书馆”,开馆不到三个月,接待人次就超过2.4万。
“公益性”的社会担当、“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让这些古建筑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景观和城市名片。
▲古色古香的角楼图书馆二层阅览区 李扬|摄
外城东南角楼变身“最北京”图书馆
角楼图书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龙潭东路9号,护城河边,青砖灰瓦,形成了角楼图书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
步入角楼图书馆,便感受到了浓浓的“京味儿”,红色的书架、镂空的屏风、皇榜模样的公告栏、仿古的实木桌椅,物件极具辨识度,地域特色鲜明。而书架上,满眼都是北京的地方文献,《北平风物》《东四故事》……涵盖方方面面,让读者全方位地“阅读”北京。
正值工作日上午,角楼图书馆二层的阅览室里几乎全是住在附近的老人,他们坐在椅子上或蒲团上,安静地翻阅着书页,而一楼活动区正在进行的瓷器修复讲座和展览区的非遗图片展,更是契合这座建筑的气质。
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副馆长胡宁介绍,北京城的外城修建于1553年,外城东南角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坍塌,50年代城台、城墙先后被拆除。2012年,有关部门启动复建,至2016年复建完成。
角楼图书馆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内设三层,为了充分发挥角楼图书馆的社会效益,馆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请到了专业的文化公司运营,以“图书馆+”模式,使角楼图书馆成为集图书阅览、艺术展览、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平台。
角楼图书馆运营负责人卢秋平介绍,该馆除向市民提供阅览服务外,还从“阅读北京”“聆听北京”“艺术北京”“品味北京”四大主题出发,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北京礼仪”课堂、老北京特色展览、茶香雅集等,让参与者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北京文化的内涵与韵味。
▲465年历史的左安门值房 李扬|摄
明代值房和火神庙里充满书香
与角楼图书馆相距不远的左安门值房,同样始建于1553年,为传统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所谓值房,是城门守军驻守、居住用的房屋。
“值房是2010年开始用作借阅处的,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因为旧馆拆除,需要将图书分散存放,馆长考虑到这一片居民很多,区文委也觉得可以把值房利用起来,就开了借阅处。”值房借阅处主任邵武英说。如今,这里约有2000册图书,北侧是借阅处,南侧是阅览区,为左安门、方庄一带的居民提供了一个借阅书籍的好去处。
与护城河边的值房和角楼不同,花市火神庙位于崇文门商圈中,百米外就是人流熙攘的国瑞城购物中心,但这座供奉火德真君的二进院落内却闹中取静,充满书香。
胡宁介绍,2003年,花市火神庙被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开始修缮,2009年成为书刊外借处。前院正殿为借阅处,内藏近5万册图书,类目齐全,东配殿还专门设立了少儿书刊借阅处。
“别看这里空间不大,只能放不到5万册书,但一年的外借量达到20万册次,接待量可以比肩区级馆了。”胡宁表示,古建筑承载着历史,虽然作为图书馆略显简陋,但在对文物进行合理再利用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文物的完整性。
▲450年历史的花市火神庙。|资料图片
“古建+图书馆”体现文化传承
近年来,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年加强,着力打造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立足于服务大众,既体现了文化传承,又与首都建设发展有机融合,当然,受益最多的还是百姓。
在角楼图书馆举办的一次北京城老照片展上,一位古稀老人在其中一张老照片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家,激动不已。
每周都到花市火神庙借阅图书的赵勇武告诉记者:“在商业氛围很浓的崇文门商圈,有这么一处丰富精神生活的文化场所,实在是周边居民的文化之福。”
东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左堃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图书馆被赋予更多职能,它如同一个全能的空间,阅读、休憩、沙龙、讲座、诗会都可以在这里进行,而图书馆与古建结合更为难能可贵,因为“图书馆和古建一样,都是能够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地方”。
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王伟东认为,古建同阅读空间的结合,是一种有潜力的新模式,“古建被赋予新功能,它应该与传统文化有关,同时也要有最新的运营模式,动静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社区与全城结合。”(记者 李扬)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