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王坚(右一)带领仁济医院胆胰外科挑战了很多“不可能”,成功完成了大量疑难手术。尔谊摄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徐小楼(化名)的腹部终于不痛了,17年的旧疾,非经历者难以体会这种生不如死的折磨。日前,上海仁济医院胆胰外科王坚团队采用“围肝门技术”为这例罕见的复杂肝门胆管结石患者成功手术,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期,徐小楼终于进入了全面康复阶段。
连续14小时手术,终于解除病人17年的折磨,午夜走下手术台、几近累瘫的王坚说:这很值。对这位医学教授来说,这台手术还有一层深意,24年前,正是王坚的老师、人称“东方一只胆”的施维锦教授给徐小楼开的刀。时光流转,当年的开刀医生已不在,而今年,病人再度走进他信任的医生诊室。
17年腹痛折磨,没有生活只求生存
徐小楼,63岁,17年来右腹痛反复折磨着他,胆道感染造成的高热、肝脓肿以及其他并发症,更是时刻威胁着他的生命。
老徐得的是严重的肝门胆管结石,常常需要住院,但消炎治疗只能缓解症状,用不了多久又会发作。于是十多年来,老徐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家,如幽灵般无时不在的疼痛让他不愿外出,没有了生活,只剩生存。
由于结石已堵塞大部分胆道,造成胆汁淤积,使老徐大部分肝脏萎缩、无功能。如果不及时手术,他的肝脏将全部硬化坏死,届时将直接危及生命。
但是因为病程太长,加之肝门附近的解剖结构复杂、空间狭小,患者又有胆囊手术史,并长期遭受结石和炎症的折磨,手术难度大增。更何况,老徐严重萎缩的肝脏和胆道炎症,更让手术充满了不确定性。
老徐跑过一些医院寻求根治办法,但谈及手术,医生总是摇头。医学文献摆在那里,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例类似手术的报道,成功的先例太少了。
今年4月,走投无路的老徐走进仁济医院胆胰外科王坚教授的门诊,他希望这里是能解决他问题的“最后一站”。
病人健在,当年开刀医生不在了
翻看老徐厚厚的病历,王坚很清楚,这手术不好做;但不做,病人太痛苦了。王坚想迎难而上。与老徐的交谈更坚定了他的想法。原来,1993年,老徐也曾慕名到仁济医院,当时66岁的我国胆道外科专家施维锦教授给他做了胆囊切除+胆总管空肠吻合术,手术很成功。
“24年前,我刚毕业,看着老师手术,我记得这台刀。”王坚说。
施维锦是我国胆道外科的开创者之一,外号“东方一只胆”是业内对他的极高褒奖。2015年他88岁之际,在参加疑难病例会诊时倒在了手术台旁,老先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钟爱的外科事业。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施维锦为徐小楼提供了最好的治疗,但由于肝门胆管结石是易复发的疾病,而他的病情又非常复杂。七年后,徐小楼的病情复发了。
捧着这份病历,王坚觉得很沉重。这些年,在仁济医院胆胰外科,每年要完成4000多例胆胰手术,这里还是上海腹腔镜胆囊切除例数最多的科室。他们每天要面对很多具有挑战的病例,但这个老病人到访,让王坚这个“胆大、心细”的外科医生更添一份触动———对这次跨越24年的手术,他说是“接力”,接力的不只是对病人的救治与责任,也是老师传承下来的医德与医术。
手术最终定在盛夏6月一天的早晨9点,仁济医院东院外科手术室,王坚站上了手术台。
临床罕见,小小“备肝”苦苦支撑
即便手术前做好万全的准备,手术刀没划进身体,一切依然是未知。这台手术远比想象中还要复杂,手术开始后,大家发现,徐小楼的腹腔情况比预估的还要糟糕:上腹严重粘连,肝门胆管被泥沙样结石和脓液堵得水泄不通,硬生生将胆管撑到了成人手指般粗细,肝左叶也充满了大量结石。
最令人吃惊的是,萎缩失去功能的肝脏体积占到了总体积的90%,只剩下体积最小、被认为是无用部分的肝脏尾状叶还在苦苦支撑。
肝尾叶被王坚教授称为“备肝”,它只占整个肝脏约1/20的体积。正常情况下,肝尾叶类似阑尾没有太大作用,可在老徐的身体里,由于大部分肝脏萎缩、失去了功能,身体就开启了神奇的代偿机制,“备肝”竟长到了与原来肝脏差不多的大小,并担负起肝脏的很多功能。
“这是生命的神奇,也是医学的奇迹。”年轻医生感慨,从医多年来首次看到这一罕见现象。
如此复杂、少见的手术首先要敢开,而要保证手术成功和老徐今后的生活质量,则必须靠精细。王坚和同事们一点点仔细剥离、切除着无用的肝脏,将充满结石炎性的胆管一根根找到、清理。他们还要保留可以发挥功能的肝尾叶及胆道———手术后,老徐的机体还指望着这部分肝脏发挥作用……手术进行了14个半小时,午夜11点多手术成功完成。
全面康复了,老徐对这群医生竖起大拇指,感激不尽。王坚说,这是对老师医术、医德的完美“接力”,也是对老师的最好纪念。
相关链接
良性胆道疾病也凶险
王坚介绍,复杂肝门胆管结石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王坚团队在“精准外科”理念的倡导下,为多名复杂肝门胆管结石患者进行了手术,均获成功。王坚还提醒,胆结石虽是良性疾病,但其并发症往往是致命的,应引起重视。有手术指征患者应及早手术治疗,术后要严格注意饮食结构和饮食卫生,防止结石复发,从而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