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中职校的服装制版CAD实训室里,来自上海东华大学的肖平博士正在给当地学生上课。(上海援疆指挥部供图)
本报记者 王星
疏附县的16岁维吾尔族女孩吉米拉,从小跟着母亲住在纺织厂宿舍里。看着母亲时不时将一块块鲜艳的艾特莱丝绸“变”成美丽的民族服装,吉米拉的心中,也种下了一个做服装设计师的梦。去年夏天,吉米拉听了喀什中等职业学校老师所做的纺织服装专业招生动员,又跟着母亲来到学校实训楼看到了一间间现代化的服装实训室,这让她彻底心动了。吉米拉便成了喀什中等职业学校纺织服装专业的首批200名学生之一。
如今,刚完成第一年学业的吉米拉,已经可以独立裁剪出成衣。听说暑假有继续在实训车间实习的机会,吉米拉毫不犹豫地又向专业负责人李芝琴老师“挂了号”:“好不容易能踏上这条追逐梦想的道路,我希望多学点东西,不错过任何一个成长的机遇。”
沪喀联手,火爆专业刚招生就扩招
上周末,喀什中职校的纺织服装专业迎来了暑假前的最后两天课。尽管气温已高达38摄氏度,但师生们热情不减,因为他们所盼望的东华大学专家团又来了。立体裁剪实训室里,学生们用流利的汉语向上海专家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在对面的服装CAD制版实训室,来自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肖平博士正在给当地的老师上服装CAD示教课,以帮助她们能够在下学期顺利开出这门课程。肖平说,自从东华大学和喀什中职校“结上了亲”,每次来喀什,她总会尽可能地帮助当地老师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比如编写课程教案、制作课件、寻找教学案例等。
2014年7月,上海市政府与喀什地区行署签订了 《沪喀合作会议纪要》,确定东华大学帮扶喀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纺织服装专业。2015年,喀什中等职业学校成为“沪喀职业教育联盟”的成员单位,与联盟内30多家行业部门、20多家企业以及20多所职业院校进行资源共享。
2016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工作的要求,上海又安排了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和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帮扶喀什中职校建设纺织服装专业。
这一新颖的“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职”的组合帮扶模式,让喀什中职校一下子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原先,喀什中职校是一所只有涉农专业的普通职校,由原喀什教育学院、喀什电大、喀什农校合并而成,专业结构单一且师资匮乏,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为了办好这个新专业,喀什中职校的吐逊古丽校长,在过去的两年间赴上海七八次,每次都会给她带来新的思维火花:“从专业培养方案研制到实训室建设、再到教学资源配置。上海专家给我们的帮助真是实实在在全方位的。”
去年夏天,该专业顺利获批并首度招生。原本只计划招3个班120名学生,没想到开放报名的那几天,学校里一下涌进了几百名学生和家长来参观。最终,学校只能扩招了2个班。首度招生便扩招了近一倍的学生,如此火爆程度在喀什地区的职业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校企合作,学生一毕业就能就业
在新疆,当地老百姓对纺织服装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而在喀什中职校的实训楼里,由上海对口援建的10间服装实训室的硬件规模已堪称南疆第一———立体裁剪、梭织服装、CAD制版……其中很多设备丝毫不逊于内地专业院校。
在服装制作实训室,专业教师阿尔曼江·尼加提正在教学生们打版制作牛仔裤。2015年3月,阿尔曼江曾经到东华大学参加了为期半年的跟岗培训实习。在她看来,学生们今后毕业了绝非只是到服装厂当操作工人,而是具备独立设计、制作服装的能力。
上海援疆指挥部社会发展组组长傅建勤告诉记者,在课程设计上,针对南疆地域特点,沪喀双方合作打造了纺织服装专业的10门核心课程,内容包括服装面料、工艺设计、裁剪制版等全部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而在专业建设上,则采取“学科+课程+师资+实训”的组团式帮扶模式。就师资而言,只要是教授专业课的老师,都必须到东华大学参加半年以上的跟岗培训。东华大学也多次选派专业骨干教师柔性援疆,三年来共有20多位优秀教师来到喀什中职校,传经送宝的同时和当地教师进行“手把手”结对。
更让人惊喜的是,得知喀什中职校有了如此强大的纺织服装专业,作为“沪喀职业教育联盟”成员企业的报喜鸟集团主动抛来了“绣球”,在校内建立了一个大型实训基地,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据该企业喀什分公司的总经理傅建祥介绍,公司通过派遣优秀技师驻校和专业老师一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将来能够让学生一毕业就直接为企业所用,解决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问题,顺利打通学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了解到,去年上海共有14所职业院校与喀什地区的7所职业学校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为实现精准帮扶,这些上海院校已把帮扶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同安排、共部署,把喀什的结对学校当自己的学校一样认真对待。他们依托沪喀职教联盟平台,整合平台优势资源,主动出击,牵线新疆当地企业,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为喀什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添上了一双双强劲有力的“翅膀”。
(本报喀什7月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