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毓伦用速写记录了书屋中的一个个感人瞬间。本报记者祝越摄
■本报记者 祝越
书画爱好者凌毓伦意外成了虹口区图书馆“洄游书屋”的忠实粉丝:在几个月的书海洄游过程中,他将书屋中经历的感人瞬间通过速写方式一一记录。如今,他的速写成了书屋中最美丽的风景。
去年11月,虹口区图书馆推出“洄游书屋”。与普通借阅室不同,来这里借书看书无需办理借书卡,只要任意带一本家里的闲置书,就可以从书架上换取一本心仪的图书。短短半年时间,已有6500多本书籍通过自由借阅方式不断经历洄游。
读书人的故事最美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虹口区图书馆一楼的“洄游书屋”里挂着这样一条条幅。在这个1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无论是历史、人物、财经、艺术类书籍,还是热门童书,都可以很容易地按照类别查询到。
在接孩子上下学的途中,凌毓伦偶然走进了这片文化绿地。“以前都说齐白石的画好,而不知齐白石的诗好,这是因为齐白石的画名太响,画名压倒了诗名。”在“洄游书屋”的书架上,他意外找到了《齐白石诗集》。很快,凌毓伦每天两次来书屋“寻宝”,不知不觉就交换了30多本书,有《吴冠中谈艺集》《汉印三百品》等,基本都与艺术相关。
今年大年初五,住在附近的居民陈立新用板车送来150本书,其中不少是未拆封的新书。正在书屋“寻宝”的凌毓伦恰巧看到了这感人的一幕,就用擅长的速写记录下来,并贴在了书屋背景墙上。从那一刻开始,老凌的速写越来越多:有书友们共同召开读书座谈会的热闹;有书屋管理志愿者曹伟雅为初来者一一介绍的执着;有热心人专门送来字帖以便书友小朋友借阅练字的感动……
凌毓伦说:“美在人间,读书人的故事最美。”
借阅只需“等册交换”
“洄游书屋”源自于图书馆门口一米高的捐书箱。由于附近居民捐书热情很高,捐书箱往往一周内就能填满。以往,图书馆工作人员把书消毒整理后定向捐到社区单位,但时间久了这些书本上的灰尘又多了起来。这让负责捐书的吴添意觉得有些可惜。
“如今,家有藏书百余册的人不在少数,许多书昏昏沉沉在书柜里‘睡’了好多年,却很少有人去碰。”吴添意说,为了让这些“昏睡”的书能流转起来,虹口区图书馆去年11月1日设立首个“洄游书屋”———读者可以在书屋内寻找自己想读的书,或在书屋内阅读,或带回家阅读,前提条件是“等册交换”,从而使家中“昏睡”的书“苏醒”,让更多人从阅读中获益。
在“洄游书屋”,工作人员细心地给读者捐来的每本书消毒、查版、敲章、分类和录入,目前这里光是读者捐赠置换的图书就有6500本左右。这些书也许旧了,但对另一位读者而言,却可能是寻觅多年而未能谋面的“朋友”。
“洄游”模式将推广至38个片区
地处北外滩的瑞丰国际大厦,是众多航运企业白领工作的楼宇。自从“洄游书屋”尝试走进这里,大厦里就弥漫起满满书香。咖啡机、书桌、沙发、书柜、书籍、下午茶———这里成了白领们最喜欢的休息驿站。中午时分,那些原先午餐后四处闲逛的白领,一杯咖啡或一杯茶,悠闲自得地在这里阅读着心爱的书籍。当然,这里的书籍也是白领们从家里搬来的“睡美人”。
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在图书“旅行”中找到“真爱”,虹口区将选择若干个点复制“洄游书屋”模式,最终计划推广至全部38个片区。“以书易书,让更多人通过众筹方式获取精神食粮———我们倡导的是一种捐书分享文化的理念,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虹口区文化部门负责人说。
图书在旅行,知识在传播。在“洄游书屋”,每本“旅行”的图书中都会夹上一张小小的书卡,每一位前来带着图书去“旅行”的市民,都能在卡上记录下点滴感悟。吴添意说:“或许若干年后,机缘巧合,这本书又再次回到身边时,你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