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冯晓瑜
本报记者 钱蓓
2016年度上海老年人口数据昨天发布,去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21.84万人,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31.6%。上海人均预期寿命再创新高,超过83岁。
同时公布的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和养老意愿调查,第一次清晰描绘出沪籍老年人群的肖像:他们身体挺好,不太孤独,平均月收入3863元,77.7%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心理价位”低于3000元。
人均寿命创新高,抚养系数又增高
到2015年底,上海籍老年人占户籍人口比重首次突破30%,上海成为全国首个进入老龄化“30%时代”的城市。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昨天介绍,在2016年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又增加了21.84万人,同比增幅5%,总量达到457.79万人,现在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已达31.6%。
接近六成老人年纪不足70岁,他们是最为活跃的低龄老人。过去几年间,低龄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增长明显。60岁到69岁年龄段老人2010年开始占据老年人口的“半壁江山”,并且逐渐壮大到了去年末的58.8%。
高龄老年人口平稳增长。从2014年开始,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全体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到去年变为17.4%。过去一年,这一年龄段老人只增加了1.61万人。
去年,上海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再创新高,超过83岁,女性85.61岁,男性80.83岁。上海的平均预期寿命不仅遥遥领先于全国的76.1岁 (2015年数据),而且紧追全球最高人均预期寿命国家日本(83.7岁)和瑞士(83.4岁)。
不过,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又增高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抚养系数达到了54.1%,意味着上海户籍人口中每1.8个15-59岁劳动力要负担1个60岁以上老年人。从总抚养系数来看,这一比例已超过70%,也就是说,每1.4个15-59岁劳动力要负担1个60岁以上或0-14岁人口。
23.7%老人经济比较宽裕,66.2%基本够用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上海地区)”等三份调研报告首次清晰描绘出上海老年人群的肖像,包括他们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家庭环境、养老意愿等。
2015年8月,全国老龄办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上海地区共调查4320人,有效样本4301份。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上海老年人月收入为3863元,老年人经济状况自评“比较宽裕”的占23.7%,“基本够用”的占66.2%。
51.7%的上海老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32.3%月收入在2000元到2999元,16%的老人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上。在老年人的收入构成中,养老金为主的保障性收入占到83.6%,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等非保障性收入的比例为16.4%。
上海老年人的养老支出意愿与收入水平高度吻合。在被问及愿意以每月多少费用入住养老机构时,3000元以下水平成为“主流心理价位”,意愿价格在2000元到2999元的老人占33.1%,1000元到1999元的为34.9%,1000元以下的为9.7%,仅有2.7%的老人愿意向养老机构支付每月5000元及以上。
上海老人身体挺好,不太孤独。日常活动完全能自理的老年人占93.3%,完全不能自理的占4.5%;视力状况“非常清楚”“比较清楚”“一般”的老人占到总数的80.2%;听力方面,81.1%的老人表示“能听清楚”。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总体上也不错,77.6%的老人“从不孤独”,19.4%“有时孤独”,也有3%的人“经常孤独”。
就医方面,62.9%的老人主要在社区医疗机构就医,18%主要选择区级医疗机构。调研组认为,社区医疗机构受到老人青睐,说明近年来上海推动市民就近就医的措施起到了显著作用。87.6%的老年人每年看病自费部分少于5000元,其中39.2%的人没有就医支出,全年自费支出1元到999元的占22.7%,1000元到4999元的占25.7%。
13.5%独居老人无人照料,8.9%老人还要照料家人
97.7%的上海老人有子女,老年人现有平均子女数为1.87个。46.9%的老年人与配偶同住,11.8%独居,独居老人有四分之一是高龄女性人口。丧偶老人占调查总数的19.5%,其中女性丧偶者比例(27.5%)远远高于男性(10.6%)。
有13.1%的老年人表示需要照料,家人是最重要的照料者,家政服务人员(保姆、小时工等) 的选择率也达到13.5%。在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之中,18.5%为单独居住者,他们中有13.5%无人照料,比例显著高于非独居老人。
值得注意的是,13.7%的老年人表示家中还有其他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多数是其父母或配偶。这些老年人之中,由自己承担照料任务的占65%,也就是说,有8.9%的受访老人需要照料家中其他老年人。
调查显示,希望在家里接受照料护理服务的占61%,表示“在养老机构”和“视情况而定”的比例分别为11.2%和24%。调研组认为,历经多年家庭照料功能社会化的变迁以及社会照料服务体系的发展,老年人对于未来的照料问题有了较为成熟的认识和多元的选择。
对于社区的为老服务,老人需求最多的是上门做家务、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依次为28.3%、22.8%和20.6%。与此同时,心理咨询、聊天解闷、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也有一定的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