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儿童性教育读本最近在家长圈闹得满城风雨。一边是家长讨伐其“言辞、图画过于直白”,一边有网友力挺其“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儿童性教育书籍”,众说纷纭的论调里,这套名为《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丛书还是被多所校方“暂时回收”了。
面对质疑,丛书编写方、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进行了4000字的长文回应,其中谈到,不断暴露的校园、社会与性有关的问题是该课题组编写教材的动力之一,“基于性别的歧视、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青少年非意愿怀孕和人工流产,让我们感到作为教育工作者责任之重大,频发的儿童性侵害事件更让我们在痛心之余深感相关工作刻不容缓。”课题组也谈到,这套丛书存在很多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比如,语言还不够活泼,过于“书面化”。
尺度把握,真是难,尤其是当我们谈性教育时。这是一个多年来的禁忌话题,直到现在,很多父母、老师对此仍觉得难以启齿。但,开设相关教育课程的呼声又愈来愈强烈。“如今网络信息这么发达,我们不说,孩子自己会寻找、会交流,也会迷路、会被打懵。我们得把他们引导到正途上。”一个医生如是说。
花季,一段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该如何带领孩子们走好这段路? 很多家庭可能有过或正在经历这样的迷茫期,听听看一些专家怎么说。
和青少年谈“性”,要找到适合的方式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治医师、“关爱青春,守候花季”活动的发起人,这个又名“红讲台”的青少年性教育讲师团义务开展公益讲座已有5年多,足迹遍布全市50多所中小学。如何带领孩子们直面青春话题,听听她怎么说。
这几天,一本《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中大尺度的图片成为了微博、朋友圈的热点,看到网友们的吐槽、家长们的“谈性色变”,以及学校最终做出收回该教材的决定,不禁唏嘘! 这也牵涉出一个今天,学校和家长到底该如何和青少年谈性呢?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关爱青春,守候花季”活动的发起人,我们的青春期性教育讲座其实已经讲了5年多,足迹遍布全市各区县50多所中小学。我曾经多次被家长和记者问及,到底怎样的性教育是正确的?到底国外的性教育是如何的?可不可以直接拿来参考或照搬?
我的体会是,性教育是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的,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人们都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但你不能说国外的性教育方式就一定是正确的,不同的国家性教育的方式、尺度也各不相同,但一定要适合自己国家的孩子。
比方说,中国的老师和家长都坚决反对婚前性行为。同样的问题,放到美国是怎样的?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近80%的美国人有过婚前性行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委婉点说,这样一个和我们性观念如此不同的国家,他们的青春期性教育方法真的适合我们吗?他们的观念是正确的吗?
再来说说我看过一个演讲视频《让谈论生理期不再是禁忌》。一个来自印度的女性讲述了印度的女性性教育状况:大部分女孩在月经初潮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以为得了白血病,马上要离开人世了,母亲不允许她们和任何人谈及此事,认为这是耻辱的、不雅的;学校上课的时候书上虽然有这一章节,但生理老师是直接跳过不讲的,她们觉得上街买卫生巾都是一件羞耻的事,所以很多女性月经期用的都是破布。
在印度,只有12%的女性能接受到卫生的生理期保健,以避免生殖道感染的发生。这种现象至少20年都没发生改变。这名演讲人有关月经及女性生理的知识都是从读大学时男友那里获取的。于是,她决定出一本漫画书,取名 《生理百科漫画》,书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卡通人物以有趣的互动的方式传授女孩生理期知识,很多志愿者也通过该漫画书开展女孩教育,印度各地的学校也已经将本书列为学校课程。她特别强调,在编写这本漫画书的时候,她们十分谨慎,保证每一张插图都不会引起大家对敏感文化的反感。
可能大家会觉得我举的两个例子都太极端了。我只想强调,想要了解如何和青少年谈性,首先要了解你的对象,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那才是正确的选择。
我们出去讲课时,面对的是学生群体,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内容,对低年级的学生 (小学生至初中低年级),我们会建议男生和女生分开授课,内容着重讲述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高年级的学生 (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三年级)我们会建议男生和女生一起上课,因为此时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已经有所了解,开诚布公的讲述反而能让他们正确理解异性的身体。
此外,对高年级的学生还会增加避孕知识、人流的危害等,我认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家长和老师总对他们说:“不要早恋! 不要怎样……”家长、老师越不让的,他们越想尝试,与其这样不如教给他们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保护自己心爱的姑娘,后者的效果可能更好。
如果家长的教育对象是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更应该因材施教,先了解他已经知道多少、还想知道什么,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合适的教育。
回到开始提到的那本有争议的教材,有家长说书中提到一些器官的名词和图片是“色情”,声讨学校尺度太大。我觉得这倒不必,我们认为应该让孩子明白这就是身上器官的名称,跟眼睛、鼻子、嘴巴、拇指、食指一样。现在孩子生活的时代和我们小时候的时代不同了,大人越遮掩,孩子可能更好奇,大人不说,孩子就没办法知道?好则图书馆查阅相关专业书籍,差则搜索网站,看到更不堪的图片,产生扭曲的性心理。
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我们的青春期讲座,还是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的老师们,初衷都是传授正确的青春期知识,让学生有意愿通过正确的渠道去学习,也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更自在地和孩子讨论这个话题。
让孩子以更健康的姿态生活
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本文摘自阿德勒关于儿童人格教育的经典著作《儿童的人格教育》,2017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让我们听听阿德勒有关性教育的建议。
个体心理学的经验教导我们,在孩子2岁时,就要告诉他(她)是男孩,还是女孩,还要向孩子解释,性别是不可以改变的,男孩长大成为男人,女孩长大成为女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即使缺乏其他知识也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危险。如果让孩子明白,女孩不能当男孩教育,男孩不能当女孩教育,那么,性角色就会固定在孩子的头脑里,他就会以正常的方式发展并为自己的性别角色做好准备。如果他相信能通过某种小把戏改变性别,麻烦就来了。如果父母总是表达要改变孩子性别的愿望,也会给孩子带来麻烦。《孤寂深渊》 对这种情境做了非常精彩的描述。父母经常喜欢把女孩当男孩来教育,或反之亦然。他们让孩子穿上异性的服装,为他们拍照。有时候有的女孩长得像男孩,周围的人便以男孩称呼她,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惑。这种情况一定要加以避免。
也要避免给孩子灌输任何关于男尊女卑的论调,要让孩子理解两性平等的观念。这不仅可以预防被贬性别产生自卑感,还可以阻止对男孩产生不利影响。教育男孩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比女孩更优越,他们就不会将女孩当作泄欲的对象,也不会用丑陋的眼光看待两性关系。
换句话说,性教育的关键问题不仅要向孩子解释两性关系的生理知识,还涉及到要为孩子养成对爱和婚姻的正确态度做好适当的准备。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与社会适应性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不好,他就会将性视同儿戏,用自我放纵的态度看待一切。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反映了我们文化中存在的缺陷。女性是受害者,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男性很容易发挥主导作用。其实男性也是受害者,因为男性自我虚构的优越感使他们脱离了内在的价值。
孩子没有必要过早地学习生理知识,也没有必要过早地接受性教育。可以等到孩子开始感到好奇,想知道这方面的事情时,再告诉他们。如果孩子过于羞怯不好意思提问,对孩子关注的父母应该知道什么时候主动告诉孩子。如果孩子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他们就会主动问这方面的问题。父母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将答案告诉他们,一定要避免给出可能刺激孩子性冲动的答案。
如果孩子有明显的性早熟表现,也不必感到大惊小怪。其实,性发育很早就开始了,事实上,在婴儿出生后几周内就已经开始了。婴儿能体验到性快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时候他们会故意刺激性的敏感区域。如果看到这种端倪,我们不要感到惊慌,但我们要尽力制止这种做法,但同时又不要大惊小怪。
为了避免刺激孩子的身体,不要过多地亲吻和拥抱他们。这实际上对孩子很残忍,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经常会在父亲的藏书中发现轻浮的图片,我们在心理咨询诊所常常听到这种案例。
如果能避免这些过早的性刺激,我们就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了。只要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孩子简单的解释就可以,不要刺激孩子,要给予他们真实、简洁的回答。如果我们想拥有孩子信任,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向孩子撒谎。如果孩子信任父母,他就会对从伙伴中听到的解释大打折扣 (也许90%的人是从各自的朋友那里获知到性知识),而相信父母的解释。亲子之间的合作、朋友关系比那些在解答性问题时所使用的花招和借口要重要得多。
如果可能,不要让孩子跟父母睡在一个房间,更不要睡在一张床上。兄弟姐妹也不要睡在一个房间。父母要留意孩子的行为是否得当,也要注意外界对孩子的影响。
性教育就像教育的其他方面一样,家庭中的合作和友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这种相互合作,有了早期关于性角色和男女平等的知识,孩子就能应对将来遇到的任何危险,以一种更健康的姿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