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处在全国改革开放前沿,整个经济结构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全国其他许多地方不同。必须看到,这些年,上海经济增速是“降了一挡”,但转型发展“快了一拍”,民生保障“进了一步”
一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好于预期。市统计局昨天公布上海经济“成绩单”: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27466.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6.8%的GDP增速,比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2016年全国GDP增速快了0.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上海经济增速第一次超过全国。
克服“传统依赖症”
放慢速度,是上海的主动选择。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影响,上海GDP增速慢于全国。之后到2014年,上海年度GDP增速均低于全国。对此,市统计局总经济师汤汇浩表示,上海处在全国改革开放前沿,整个经济结构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全国其他许多地方不同。必须看到,这些年,上海经济增速是“降了一挡”,但转型发展“快了一拍”,民生保障“进了一步”。
如今,上海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初步结出了成果。2015年,上海年度GDP增速首次与全国持平;在2016年前三季度继续与全国保持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四季度上海厚积薄发,使得全年增速实现赶超。保持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是基于质量与效益提高的前提的。不是简单靠资源、资金投入来支撑发展,更要克服对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产业的“依赖症”。
相对应的是,第三产业表现亮眼。2016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19362.34亿元,增长9.5%,增速快于全市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从50%到60%,上海花了11年,而从60%到70%,只花了4年。
制造业“绝境反弹”
不畏浮云遮望眼。上海制造同样也在擦亮“金字招牌”。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总体上比较复杂严峻,市场需求比较疲弱;国内部分行业有产能过剩的情况;本市工业的结构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这些原因导致上海工业遇到严峻困难。对此,2016年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制造业的大手笔。去年初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制造业占GDP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的目标。随后,上海公布《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昨天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82.72亿元,比上年增长0.8%,扭转了上年下降的态势。与此同时,企业效益回升。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720.2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3%,降幅同比收窄3.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33.86亿元,增长8.8%,增速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2016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也一改之前的跌势,从3月起,实现了由下降到增长的转变。全年实现总产值830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随着科创中心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不断加大,我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保持乐观。”汤汇浩表示。
第三产业持续优化
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实现增长的同时,上海第三产业的内在结构去年也得到持续优化。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来自其中的实体部分;而在金融、房地产业等领域中,某些方面存在的“泡沫”和“虚火”,并没有加速扩张,风险得到有效控制。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2.8%,增速同比回落9.8个百分点,对于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比上年减少13.8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4.5%,增速回落4.5个百分点,对于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减少2.2个百分点。从长远来看,这些恰恰是经济转型升级阵痛期的正常表现。“金融业在2015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回归平稳健康增长,这是一个好现象。”汤汇浩说,“房地产业在调控政策的作用下,逐渐回归平稳、理性,这也有利于推动房地产业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
考虑多种因素和上海的实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本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GDP增长6.5%左右,“我们要的经济增长是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可持续的增长。”为此,上海要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促民生、防风险。具体工作中,上海将进一步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两项国家战略,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进一步向结构调整要动力,培育新的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能,发挥“四个中心”功能。此外,上海还将进一步向扩大内需要动力,稳定外贸增长,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