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冯晓瑜
本报记者 唐闻佳
瑞金医院急诊输液室里,记者曾目睹一些老人宁愿成为三甲医院旁的“独居留守老人”,也不愿搬去中环边的新居与子女同住,原因很简单:“挨着大医院,心定些。”
为了满足市民对“家门口”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这些年,上海经几轮推进,逐步把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城郊、社区。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医疗门诊总量已有三成多在社区,分级诊疗取得阶段性成果。
实实在在的医疗布局与辐射项目,正逐渐实现让居民在“家门口”获得健康服务,并且在社区看病,心里同样笃定。
“医联部”,让上下医院真正“对话”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全应军很欣喜,他们主导的“医院社区联动的胃肠肿瘤MDT团队构建”项目从2014年做起,已普查周边11个社区、近5万居民。通过与社区联动做科普,并配合政府实施项目———大便隐血筛查等,找到早期可疑病例,再到浦东医院做胃肠镜检查,“抓”出一批早期肿瘤。这个项目推进后,当地早期胃肠肿瘤发现率从原来的15.2%提升到22.7%。
“如果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达到90%,晚期的话,5年生存率20%不到。”全应军说,如果没有这种与社区医院的联动,没有分级诊疗的推进,浦东南部的这些居民一旦发现肿瘤,往往已是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乐观。
如今,浦东医院着力打造浦东南部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分级诊疗,诸如全应军所在的胃肠外科等特色优势专科,都在向社区辐射。医院为此特设“医联部”,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跟社区医院联动,由此,全应军和同事们这些年走遍了医院周边的新场、六灶、泥城、祝桥等十多个社区,给居民做医学科普,给家庭医生说肿瘤早期发现的最新知识。这样一来,上级综合医院的专科医生与下级社区里的全科医生,关系也紧密起来。“下边发现有什么病人,可以通过医联部,也可以直接给我电话,病人就能转上来,做一些社区里并不配备的检查、治疗等。手术等治疗完成后,我们再通过传报制度把病人信息回给社区,由全科医生跟进定期复查、随访。”
全应军说,这种上下医院真正的“对话”,大大方便了患者就医。
“医联体”,打造上海医疗一张网
浦东医院的探索实践,正是上海着力打造“医疗一张网”的一部分。
近年来,上海探索不同形式的医疗联合体,为更科学、有效的分级诊疗模式探路。2011年1月,上海首个区域医疗联合体“瑞金-卢湾医联体”启动,标志着上海为进一步方便百姓就医,启动公立医院改革从纵向上整合医疗资源。5年来,新华-崇明医联体、九院-黄浦医联体,以及徐汇区内分别以中山医院、市六医院牵头的两个紧密型区域医联体等纷纷浮出水面。
为进一步缓解儿童就医难,今年上海又布局“东南西北中”覆盖全城的五大儿科区域医疗联合体,由三甲综合医院或三甲儿童专科医院牵头,提升综合医院与社区儿科服务能力。
针对重大病,今年上海又出现首个学科医联体“上海瑞金血液病医联体”,率先探索以学科为抓手的血液疾病分级诊疗。瑞金医院、新华医院、中医医院等9家医院成为该医联体成员单位,在医联体内实现血液疾病诊治水平同质化,病人也可实现就近问诊。业内评价,这不仅能将瑞金医院在血液疑难疾病上的优势辐射到更大范围,也是探索更多分级诊疗的创新模式。
除此之外,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的郊区三级综合性医院“5十3十1”建设工程,已在郊区落子一批高水平三甲医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投入最多的一轮医疗资源布点调整项目,由此孕育的临港地区的市六医院东院、顾村的华山医院北院、嘉定的瑞金医院北院、浦江镇的仁济医院南院等,已在推进不同形式的区域医疗联动,带动社区全科医疗发展。
将进一步促进家庭医生服务水平提高
上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1994年,上海提出强化基层、强化社区卫生,赋予社区医疗6大职能,给社区和二三级医院不同 的定位。这种定位如今更趋清晰———社区专注全科并强调对疾病“关口”前移的意义,让居民不得病、少得病;得病后,少发展。比如,如今上海的社区医生做大肠癌、肺癌等肿瘤早期筛查,做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随访。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称,上海门诊总量已有30%多在社区,这是分级诊疗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的改革重点,是基于社区家庭医生的分级诊疗制度。同时,上海也在考虑对社区医生的考评做调整,将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控制率、癌症随访率等标准工作量纳入考核体系,这将进一步促进家庭医生服务水平的提高。
面向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上海正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调动多方资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优质、可及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