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坊”在保留胡同肌理的同时,将构建开放、多元的文化商业空间。(效果图)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天安门广场往南,正阳门外,中轴线西,一栋栋既富历史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静静伫立着,这些建筑与古老的大栅栏街区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有岁月的沧桑,又散发出浓郁的艺术气息,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大栅栏“北京坊”。
北京坊一期由17栋建筑组成,其中最大亮点是百年老建筑———劝业场以及沿街的八栋建筑,整个街区以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和而不同,违而不犯”为原则,又邀请王世仁、边兰春、崔愷、朱小地、朱文一、齐欣、吴晨共七位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物保护等方面颇有造诣的建筑师共同完成8栋沿街的建筑单体设计。
今年年底,这个备受关注的“北京文化新地标”的神秘面纱将正式揭开。地处历史风貌保护区核心,北京坊将从哪些方面突出文化底蕴、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 又将如何复兴大栅栏的繁荣景象,并让传统韵味和现代元素融为一体?
保留胡同肌理,构建开放多元空间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为北京坊提出了“整体保护,积极创造”与“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建筑风格原则,在保留胡同肌理的同时,构建开放、多元的文化商业空间。因此,由七位知名建筑师设计的八栋沿街的建筑单体,以国家级文保建筑北京劝业场为核心铺陈展开,交通银行旧址、盐业银行旧址等历史建筑穿插点缀其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历史韵味。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这些建筑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规划团队在建筑间设立了空中连廊,这些连廊不仅将幢幢建筑环环相连,方便人流穿行其间,而且它们的脉络、方向、尺度、形态,都是参照胡同肌理设计的,仿佛在大楼之间架起了一条条空中胡同。
北京坊项目总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吴晨说:“我们的设计既是向历史的敬礼,又是对未来的憧憬。我们希望把它看成是中国建筑界对城市生活和城市复兴的一个答卷。”
北京坊所在的大栅栏,形成于明朝永乐初年,清朝时走向繁荣,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京城三大商圈之一,这里曾经老字号荟萃,银号钱庄林立,亦有各类会馆聚集,还曾是中国戏剧文化重地,京剧在此衍生。如今,这片区域是北京硕果仅存的几个未遭遇文化断流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北京坊这个地段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在延续历史的同时,我们也要面向未来,积极创造。理解了这些,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希望使人们与城市产生情感的交流。”吴晨说。
将各种城市功能互相融合
来自法国AREP设计集团北京子公司的设计经理吕克,负责北京坊项目前期规划研究及室内地下商业设计。
在他看来,大栅栏与前门的城市尺度和功能性非常不同,“前门地区有很多游客,而大栅栏胡同依然有很多老百姓在生活,我们认为,不同城市尺度之间的联系不能完全切断,而是将各种城市功能互相融合。”
吕克研究历史图纸时发现,民国时期有一些既有的土地范围,在图纸上用红线标出,“我们在设计中遵循了这些规范,除了古老的劝业场之外,其他建筑的高度和红线范围,都参照了过去的信息。而在材料选择上,我们并没有死板地采用民国建筑常用的红砖和石膏,而是在考虑了与周边胡同建筑相融合的因素后,选择了青砖作为主要材料。”
有15年建筑设计经验的日本建筑师菅根史郎负责北京坊项目的景观、灯光及标识设计,他说:“大栅栏在过去几百年,都是中国文化最前卫、最时尚的地方,所以我们在北京坊项目当中要表现中国新的东西,多元的感觉其实就是大栅栏的特点。”
北京坊建成之后,将整体呈现“一主街,三广场,多胡同”的空间格局。据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未来北京坊的业态定位是以“文化、体验、特色”为主导产业,通过对各类文化艺术的展示、体验和传播、输出,辅以少量的休闲及旅游产业和特色商业,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融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坊的核心———百年劝业场,将变身成为文化艺术中心,致力于国内外各类文化、艺术和创新思想的传播,功能将涵盖文化讲坛、艺术展览、先锋戏剧、品牌发布、科技博览和艺术拍卖等多个方面。百年劝业场将以其独特的“劝业精神”,再次成为中西交互的实验场。(本报北京10月2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