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为全球设计大咖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资料照片)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今年国庆节期间,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设计社区迎来大量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这里不仅有百年劝业场为全球设计大咖们准备的展示才华的舞台,还有遍布杨梅竹斜街等胡同的各类设计展。
与此同时,参观者还可以走进“微杂院”“微胡同”“内盒院”“谦虚旅社”等在胡同、杂院里落地生根的优秀建筑设计,在不同的空间形态中体验“城市与设计的融合”“设计与生活的融合”。
大栅栏,这个离北京天安门最近、遗存遗迹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正通过软性生长的有机更新模式迎来蜕变。
以劝业精神呈现城市文化与自信
“劝吾胞兴,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始建于1905年的北京劝业场,是过往岁月的见证者,也是今天中西文化艺术交互的实验场。2016大栅栏设计社区活动主展“心中势·我是我们”艺术生活联展9月27日至10月7日在百年劝业场举行,一百多位来自设计界、艺术界和文化界人士在这里展出作品、开展对话。
日光透过华丽的玻璃穹顶照进修缮一新的北京劝业场,循着楼梯逐层参观,就走进了一个生动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一层展览主题为“卧游”,由10位个性迥异、年龄悬殊、经历及观点独特的创作者展示个人作品、收藏、日用细物等,为生活审美潮流提供多样化的设计摹本参照;二层主题“结社”,集结了13家创新工作室和中国百年老字号,以“设计挑战赛”形式探讨老字号更新的热点课题;三层主题“沉潜”,挖掘经典生活美学,进行深耕再创作。
劝业场的展览并非一个静态展,而是融合了中国元素、设计、生活方式,穿插着各种沙龙和分享会。总策展人、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贾蓉介绍:“大栅栏沉淀下来的文化是开放和包容的,劝业场曾是北京第一个shoppingmall(购物中心),很多当时最新潮的东西都在这里,中西合璧,因此我们提出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既有中国的内容,也有国际的内容。这些展览跟劝业场精神紧密结合,我们觉得在劝业场里需要鼓励创新,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跨媒介的融合,或许是一个融合艺术和设计的商业模式的复兴。”
胡同里的国际设计周
有别于在华美的百年劝业场里进行的展出,走进杨梅竹斜街为核心的胡同群中,分散于此的一个个展览似乎也沾染了胡同特有的内敛、朴实的气质。
在杨梅竹斜街120号,可以“听见大栅栏”,这是北大学生陈冠云在进行的一场实验。展区内放置了许多副耳机,戴上耳机,就会听到属于大栅栏特有的市声,麻将声、车流声、自行车铃的铛铛声……每副耳机下方,都有一叠问卷,参观者在聆听的同时可以填写他们对声音的体验。陈冠云说,希望能梳理出人们对声音的偏好,并最终运用到声音景观的设计中去。
位于杨梅竹斜街90号的“大栅栏手工艺之家”,是由一排倒座房连成的空间,线性的空间尤为适合打造一个手工艺工作坊的小型社区,设计周期间,木工、木版年画、铁艺编织、皮影、蛋雕、风筝等传统手工艺工作坊在这里陆续展开。
而在本地居民心中,曾经的杨梅竹斜街“街道破破烂烂,电线里出外进,私搭乱建严重”。直到4年前,这里成为地区最早开始腾退改造的街巷,不同于一般商业改造,这里采取原住民自愿腾退的原则,目前1700多户居民中,有600多户选择迁出,约1100户留了下来。此后,通过和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合作,大栅栏更新计划吸引了一批年轻的设计师、艺术家和店主。如今,以杨梅竹斜街为主的几条胡同里,已入驻艺术工作室、创意店铺等20余家不同业态的商家。
居民王秀仁感叹,国际设计周到2016年已经6年了,它带给了这条街新气象,“我感觉设计的力量让老街焕发了新生机。”
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
今年的大栅栏设计社区以“共建、共享、共生———大栅栏开放街区的自信与未来”为主题,通过大栅栏更新计划实施中的项目案例,融合丰富、多元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探讨城市更新的前沿与实际。
贾蓉介绍,始于5年前的大栅栏更新计划,意在探索历史文化街区软性生长的有机更新模式,并通过系列“大栅栏领航员”试点项目,实践历史老街区的活化与复兴。“软性生长首先不是大拆大建的模式,而是星星点点、节点开花的模式;其次不是一个刚性的规划,它是有机更新,不管建筑改造、业态打造,还是本地文化的复兴、跟居民的合作,都是有机的、不断自然生长的状态,这是开放式街区很好的一种可持续的模式。”贾蓉说。
在北京设计周中,先后获得数项国际大奖的2014领航员项目“内盒院”举办了空间分享,年底即将完成二期工程的2015领航员项目“谦虚旅社”则进行观众与杂院空间的隐蔽互动。而“2016大栅栏领航员计划”不仅要探讨院落、胡同、街区里公共空间的设计,还会思考其中的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设施应该怎么去做,目前已经征集了一系列方案。
贾蓉说,2016年,大栅栏更新计划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杨梅竹新社群行动计划”,“最重要是打造一个‘森林’,能够让邻里之间形成很和谐的关系,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相互合作、有产出,这非常重要,人们以往在胡同、大杂院里居住,必须忍受它破旧不堪,现在,新的共生关系让人们有了归属感,提升了幸福感。开放式街区的自信,可能正是来自于此。”
“中国的城市发展到现阶段,大家都在探讨城市更新、文化复兴和设计介入融合的时候,一个街区到底应该怎样在实施中把这些内容落地,在实践中使之发展,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贾蓉表示。
(本报北京10月25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