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影视公司员工正在为剧中人物建模。本报记者徐晶卉摄
■本报记者 徐晶卉
米粒VR影视公司CEO徐喆手边的“排片表”很满:继8月中旬国内首部VR(虚拟现实) 动画电影 《精灵王座》 预告片出炉,本月底,这部全长20分钟的VR电影就将在全国院线及VR乐园上映。
在VR行业,国内的硬件技术或许技不如人,但VR内容生产则冲在了创新创业的第一线,呈现出蓬勃生机。面对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VR内容生产的一点一滴都需要创业者自己挖掘。徐喆笑言,VR电影一路上都是“坑”,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就是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只有把这条路走通了,后来者才能更好地前行。”
“后期治疗”解决“眩晕症”
在VR内容产业圈子里,很多从业者这么形容自己的行业:VR内容生下来就带着“先天性疾病”———眩晕症。受制于硬件设备,时长超过3分钟的VR内容是一根“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很多人打趣说,VR内容更适合在科技展会上“片段式”播放,而不适合登堂入室在院线播放。
米粒VR不信这个邪。今年5月,米粒VR影视公司在上海成立,《星核》 《精灵王座》 《封神道之哪吒闹海》 三部动画影片同时进入VR长电影制作。不出意外,“眩晕症”很快便缠了上来。
徐喆描述道:“连研发人员多看几分钟都会晕,观众怎会不晕?”
如何解决“眩晕症”顽疾,米粒VR开始给自己开“药方”。一套套技术解决方案堆在案头,一剂剂“药方”试过去,团队终于发现,通过后期技术处理可以很大程度缓解“眩晕症”。一个被采纳的“药方”是动静结合。简单来说就是控制节奏,在一段刺激的探险或者飞行之后,让内容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可以使得观众有时间来消化硬件延迟性造成的眩晕感。另外一个“药方”则是增加“指向性物体”,比如飞机头、方向盘等,让观众不至于迷失。
“从生理角度讲,眩晕的实质是人眼前所接收的视觉信号与前庭平衡器官所接收的运动信号不匹配,人眼重新聚焦导致脑负担加大所致,因此,在技术处理上,若是能精准空间定位并持续进行位置追踪,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徐喆这样解释。在一系列“后期治疗”之后,米粒出品的VR动画电影片长达到了20分钟。放眼整个VR内容产业,这可能是屈指可数的VR长电影,在目前影视行业中,这已是片长的极限了。
挖下互动式电影的“大坑”
如果说“眩晕症”这个“坑”是VR自带的缺陷,那么,互动式电影这个“坑”则是米粒自己挖的。
事实上,在VR电影立项之时,定位是沉浸式电影,但电影制作进行到一半,徐喆忽然决定调整方向———要从沉浸式电影改成互动式电影,后者可让观众在影片中与角色进行互动,赋予电影双向交流的可能。但迄今,“互动式电影”只存在于VR论坛的美好愿景之中,还从未有人成功实践过。
“我们要做VR互动电影的先驱者。”徐喆说。创业团队的优势在于,任何想法都能勇敢去尝试。米粒VR义无反顾地跳入“大坑”之中。
很快,“大怪”又一个个出现了:传统电影可以随意切换画面,但VR互动式电影有自己的叙事风格,很难转场。到底是用“上帝”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或是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剧情,必须从一开始就设定好。于是,剧本重新改过,以确保体验时的主角代入感。
还有一个“大怪”也是前所未见的。交互强调个性化体验,就像打游戏一样,每个参与者的通关时间各有千秋,如何在一部影片中协调这些个性化需求? 徐喆团队思考了半天,才一一对应找到了解决方案。
“在互动环节上,我们设置了包括飞行、探险、解谜、战斗等一系列交互体验。”徐喆告诉记者,这些互动的增加意味着CG(ComputerGraphics,指电脑视觉设计)成分工作量的成倍增加,为了最大程度地进行实时渲染,团队还大胆将虚幻引擎技术纳入电影制作中,而这一技术此前仅用于游戏制作。
在创业风口重置规则
位于静安区灵石路的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有一家咖啡厅,这是除办公室外,徐喆和他的团队最常驻足的地方。“我们在咖啡厅不是谈融资,一般都是在碰到‘大怪’时前来休息一下,寻找更多灵感。”徐喆说。
在上海,一股VR创业热潮正在涌动。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经浮出水面的VR创业公司已超过30家,尚未公开露面的创业者或许更多。其中,除了大朋VR等少数头显设备企业,绝大部分创业企业集中在内容制作领域,这与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深厚基础不无联系。有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术业有专攻”,上海VR创业企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同质化竞争现象极少。
对于VR内容制作,米粒VR有着极大的野心。以其所涉猎的动画电影这个细分领域来看,去年《大圣归来》票房过9亿元,今年《大鱼海棠》票房稳稳站上5亿元高位,国内动画市场已经形成,VR电影能不能为此添一把火,这让创业者感到兴奋。
“VR内容制作是技术含金量门槛极高的一个行业,更是科技和电影的一次伟大融合。”徐喆认为,传统的画框式电影,早有一整套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而VR电影天生立体,没有生产线概念,也没有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所有规则都要重新制定,“这个创业风口,全世界的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的创业公司有机会成为弄潮儿。”
对话创业者
记者:你的团队经常泡在园区的星巴克找灵感?
徐喆:这大概与我们的工作有关,经常熬夜,所以需要咖啡提神。另外,这里本来就是影视产业园区,聚集的都是影视方面的人才,经常在这里坐一坐,听听别人聊什么,也会给我们自己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
记者:是不是影视特效制作类公司都能顺利转型生产VR电影?
徐喆:当然不是。影视特效制作和VR电影基本上属于两个范畴,从剧本、到拍摄、到后期制作,基本上都是重新再来一遍,除非影视特效制作类公司投入研发力量开拓VR电影,否则基本不可能“自然跨越”这道门槛。
记者:我们的VR电影出来后,电影院能放吗?
徐喆:除了在一些VR乐园放映,我们已经与电影院展开合作,上海也有院线进行了VR化改造,做一些硬件布局,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记者:VR影视的发展有限制吗?
徐喆:头盔就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你戴着它,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也挺不舒服的。希望未来的硬件设备能够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