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张晓鸣 许琦敏
太空之路,前景广阔;中国道路,前途光明。
明代,万户用风筝、火箭、椅子等装置,在世界上率先进行了人类飞天的尝试,也成为为飞向太空而献身的第一人。而自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至今,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峥嵘60年。其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带动作用。
载人航天“三步走”
公元2003年10月15日。中国,“飞天”千年梦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历史在一声惊心动魄的巨响中,记住了这一天。祖国在一片气壮山河的欢呼中,记住了这一天。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尽管当时条件非常艰难,但中央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是着眼提高国家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着眼为航天培养和保留人才的战略决策。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的实现;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给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作为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中第二步第二阶段首飞的载人飞行器,对于空间站的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神舟十一号的“到访”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推进剂在轨补加和展开各项科学实验等。
航天技术日趋成熟
成功自古多磨难。
曾几何时,社会上流传着“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顺口溜,这也反映了航天科技工作者一度面临的困境。作为我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只有一条简易铁路与外界相通,连一条公路都没有。整个发射场的工作条件、生活设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水平。而如今的航天城绿树成荫、高楼林立,服务保障健全,文体设施齐备,教育水平逐渐提高,通信交通日趋完善,现代化建设步步攀升,一个凝聚着高科技结晶的综合性航天城正在崛起! 展望未来,我国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为空间站发射做了充分准备。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资源有限、科技水平相对不高的条件下,独创了大型系统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如今,这种模式已经在国家重大工程、重大专项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件”。
以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为例。对接机构有几个接发指令的控制器、百余个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十几台电机传动着上千个齿轮和轴承,进行力的传递,接插件、电缆紧固件等有上万个。在没有任何外援和经验借鉴的情况下,仅靠有限的资料,通过自己设计、研制,终于在1999年拿出了第一套对接机构原理样机。此后关键技术逐个突破,各项试验陆续成功。
如今,很多人都注意到,我国载人飞行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这正显示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日趋成熟。技术成熟,生产工艺稳定之后,很多设备都可以量产,飞船研制成本下来了,质量上去了,研制周期也相应缩短了。同时随着测试流程的优化,飞船测试效率更高。
航天改变你我生活
最近几年,反映人类太空探险的电影 《地心引力》《火星救援》 等受到热捧。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类对于太空与未来的好奇。
其实,载人航天并不只是一项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的科学试验,这些技术将会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航天粉煤加压气化炉、卫星导航、天气预报、卫星通信,都离不开航天科技,曾经被认为神秘莫测的航天科技已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办公室、宾馆和家庭厨房的烟雾报警器,原是为了检测空间站里的烟雾和有毒气体而研制;医院里的ICU(重症监护室) 源自“阿波罗”载人登月成就,由航天员训练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的实验室演变而成;方便面调料包里的干菜,其雏形是航天食品……
悄悄隐藏在人们身边的航天科技还有很多。据统计,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被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民用航天产值已占据航天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投入产出比高达1:10。
航天对国家总体科技水平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被美、俄等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同样也牵引了原材料、元器件、现代工艺、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快速进步,成为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观体现。
同时,神舟十一号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探索试验的任务即将完成。随着下一步空间站的建成,我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我相信,下一个甲子,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务实发展、协调发展,中国航天的触角就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科院院士孙家栋如是说。
(本报酒泉10月1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