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岁”的上海自贸区将进一步深化完善与开放型经济相匹配的制度创新体系。张锁庆摄
探索全新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一直是上海自贸区的一项课题。本报记者陈龙摄
从最初的28.78平方公里,到如今的120.72平方公里,聚焦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自由贸易区”目标,在更广阔的试验空间里,上演着一场已经系统推进了3年的改革大戏。根据各自发展定位,上海自贸区五大片区各展所长,推动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四大领域的改革创新措施全面落地,探索深化改革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新无止境,未来,仍将继续……
陆家嘴:公共治理打造“国际范”金融城
■本报记者 唐玮婕
放眼整座陆家嘴金融城,237幢各类商办楼宇鳞次栉比,光是“10亿元楼”就有12幢;区域内落户的跨国公司总部占全市的近五分之一;金融机构高度集聚,持牌类金融机构772家,约占上海的60%;金融从业人员达20余万……随着上海自贸区扩区至120.72平方公里,陆家嘴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地位愈发凸现。
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局长王华表示,全面承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陆家嘴将不断提升区域在全球金融市场和资源配置中的影响力,打造国际一流金融城和全球最佳中央商务区(CBD)。
吸引一批首创项目落地扎根
随着上海自贸区先后推出两批共计54项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制度创新的“东风”引来许多首创项目———再保险经纪、融资租赁、船舶管理、律师事务所和外资资产管理等一批涉及金融、航运和贸易新兴服务业领域的“首家”企业纷纷在陆家嘴片区落地扎根。
就在去年年底,江泰保险经纪股份
有限公司、亚瑟J.盖勒格公司和北京江泰天地投资管理中心三方共同投资成立江泰再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这是自贸区扩区后成立的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突破专业再保险经纪外资独揽的状况,这家企业将利用合资优势,创新开发与中国保险市场相适应的特殊保险分散机制,共同研发国内外特殊风险管理等保险业务。
依照负面清单框架,突破外商成立独资资产管理类公司的限制,英国安本集团获批在陆家嘴片区设立安本投资管理公司。眼下,来自美、法、日等6个国家的20余家知名资产管理机构有望齐聚于此。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公司中,贝莱德、富达、摩根大通和德意志银行等4家已设立外商独资公司,领航集团、安联保险和安盛集团等也在筹办。
此外,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基金已落户陆家嘴片区,将为陆家嘴金融城打造资产管理高地添砖加瓦。
王华介绍,随着上海自贸区积极落实“金改40条”意见,已有创新实例、形成创新成果并逐步扩大效应的达到18条,这些制度创新正在陆家嘴片区不断“开花”。
自2015年以来,陆家嘴先后以不同形式组织了30余场企业和机构交流会,了解企业对自贸区金融改革的诉求,促进企业间分享成功案例;与中行、浦发、汇丰等银行紧密合作,推动企业开设和运用自由贸易(FT)账户,促进区域内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与普华永道、安永华明、德勤、贝克麦坚时等机构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改革的信息咨询;配合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深入梳理一批在自贸区拓展业务的典型案例,发挥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公共治理力促政府职能转变
8月24日,陆家嘴片区迎来了备受关注的机制改革———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和发展局正式挂牌成立,一个叫做“业界共治+法定机构”的全新公共治理构架浮出水面。
在王华看来,这项改革意义在于搭
建“业界共治”公共平台,集聚各方智慧,从传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转变为有效履行政府职能和充分发挥市场、社会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公共治理模式;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推进企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国际化导向的“法定机构”,整合协调行政、市场和社会资源,提升金融城发展的能力与效率。
一个多月来,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已开展了一系列“业界共治”工作,“国际范”十足:举办“中国与国际资本市场融合圆桌会”,与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建立战略合作;与全球另类投资协会携手办了一场“外资管理人私募业务研讨会”,听取外资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诉求,促进业界之间、业界和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共治”还体现在陆家嘴综合配套环境的优化上。据王华透露,在小陆家嘴区域,“东亚太平地块公共空间提升”项目将充分发挥业界共治的机制优势,促成理事会成员单位,尤其是相关常务理事单位共同协调、共同参与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金桥:转型升级,从“制造”迈向“智造”
■本报记者 唐玮婕
在金桥片区,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带来的驱动力正助推着整个区域迎来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未来金桥两大主要发展方向,在自贸区框架下,我们一直在探讨制造业要向前端走,淘汰低端产能。”上海自贸区金桥管理局副局长沈能表示,为了呼应众多企业的实际需求,金桥正在全力搭建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通国际贸易领域的“三流合一”,即资金流、货物流和单证流,推动制造业向两端延伸,让“金桥制造”迈向“金桥智造”,第一批试点企业有望今年年底前开始运行。
推动制造业能级再提升
据沈能介绍,“当自贸区拓展至金桥后,我们立即启动了自贸时代金桥发展定位的相关研究工作,联合中欧工商学院展开自贸区课题研究,明确金桥要借助自贸区制度创新的优势,聚焦经济转型,提升产业能级。无论是首家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沃尔沃融资租
赁,首家外资认证机构———美安康食品检测,还是中外合资电信增值服务企业———中移德电车联网等,都成了落户自贸区的标杆企业。统计显示,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金桥片区完成内资投资507.6亿元,实到外资3.19亿美元。
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在上汽通用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发展的基础上,金桥片区将积极争取特斯拉等以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为主,以新领域、新模式和新技术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沈能表示,未来的金桥汽车产业将形成新的增长极。
在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上,以新松工业机器人、哈工大服务机器人和安翰、卫邦医疗机器人等一批自主品牌加速集聚为基础,引导以海拉电子为代表的原片区内企业加快自身转型实现智能化发展,推动面向机器人领域关键技术的产学研平台建设和机器人产业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确立金桥在国内机器人制造领域的龙头引领地位。
他同时表示,对标全球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方向,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金桥将制定开发区产业地图,推进制造业能级提升,向国际高水平发展。
助力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作为推动金桥片区发展的主力军,普遍对在自贸区内开展生产设备保税、保税维修和保税仓储展示等能有效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业务有强烈需求。
目前,金桥片区正在探索建立“上海金桥自贸片区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以企业自管、各执法部门主管、社会共管为管理理念,依托片区内企业诚信体系的基础,通过数据服务的科技手段,将收集整合企业生产、商务活动数据,为国际贸易与金融机构提供可控风险的数据支撑,力争在电子围网和数字围网海关监管模式上有所突破。
具体而言,这个平台将以“企业诚信体系”、“风险监控体系”、“统计分析体系”、“贸易服务体系”、“智能物流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六大体系为基础,通过信息共享使各方可从平台上采集所需的企业各类数据,包括企业注册登记信息、企业信用等级信息、企业违法违规信息、货物进出口信息等,实现对企业电子化监管,也提高企业的自身管理能力。
目前,整个金桥区域吸引到中外资地区总部60家,其中有5家全球性总部、3家大中华区总部、15家亚太区总部,经市政府认定的地区总部达到17家。在沈能看来,依托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建设的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有望使这些国际企业发展生产研发型总部、贸易型总部等,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从而推动金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保税区:聚焦开放度最高、便利化最优
■本报记者 唐玮婕
沪上足坛名宿徐根宝成功收购了西班牙乙级联赛B组的洛尔卡足球俱乐部,完成收购的上海根宝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在自贸区,从申请到取证只用了短短10个工作日。如此高效,得益于保税区域的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和便捷的境外投资备案。
徐根宝的经历其实正是保税区域3年来不断推动自贸试验的缩影。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经济发展处处长肖凡表示,“上海自贸区最早起步于保税区。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我们一直坚持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创新优势,聚焦关键领域,有效推动各项改革创新措施全面落地。”
贸易便利化接轨国际
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保税区域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上可谓花了苦功。据肖凡介绍,围绕“一线放开、区内自由”,推动贸易监管部门出台并集成运用百余项创新举措,其中,参与“先入区、后申报”试点的企业达700多家,今年上半年,月累计货值达147.01亿元,同比增长111%,试点企业进出口通关时间较区外减少41.3%和36.8%,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0%以上。
外高桥保税区推出的AEO(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合作也颇受好评。截至8月底,海关已认定141家高级认证企业,企业跨境运作更加高效便捷。浦东机场综保区试点区港一体当日快速进出模式,实现最快5小时货物出区,区港一体化示范效应初步显现。洋山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启动运作,关检联动“三个一”查验模式试点推进。
目前,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已上线运行,保税区域还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建设了自贸专区(保税模块),实现一线报关报检协同,二线“分批出区、集中申报”数据对接、“预检验与核销”功能上线试运行,企业运营成本进一步降低。
新业态蕴含巨大潜力
在贸易业继续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保税区域的产业结构日趋多元,新设企业中服务业比重由8%增至43%,经济总量中第三产业比重接近97%;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加速,在贸易、物流、高端制造等原有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继续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文化服务、技术服务、租赁服务、金融服务、消费服务等新兴业态不断培育成长,正成长为百亿产业群。
以文化服务为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借助自贸区保税区域的开放和功能优势,构建文化“走出去”线上、线下展示、交流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企业入驻,加强文化贸易集聚功能。截至去年年底,基地入驻各类文化企业已超过340家。随着上海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6000平方米的艺术品专业交易展示厅开幕,未来各类艺术品及文化产品将在上海自贸区享受到全程保税、快速通关、自由中转、区外延展等一系列专业高效优质的服务。
张江:开放式科创试验田活力十足
■本报记者 唐玮婕
一元硬币大小的传感器,再加上独创的算法和充气式腕带,可穿戴诊脉仪可以充当“中医”为你诊脉;手机没电没关系,只要放进太阳能书包里,走在路上晒太阳,自动完成充电……这些并不只是“科学幻想”。日前,在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上,一连串创新项目、技术模块令人耳目一新。这个由张江管委会牵头,集合了通用电气、联合利华、博世等大牌公司,依托园区跨国企业、海归人才集聚优势打造的孵化平台,力图让更多创业幼苗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推动整个区域形成开放式创新的局面。
在上海自贸区的各大片区中,张江亮出的无疑是一张科技创新的名片,这里不仅正上演着自贸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区,是国家综合型科学中心的所在地。上海自贸区张江管理局副局长杨晔表示,张江将成为真正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科技城。
自贸试验引发改革效应
从一组数据就可看出,自贸区试验在张江引发改革效应。扩区后,张江新增企业数量比前一年增加一倍,税收同比增长从6.4%升到16.72%。2015年,张江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84.7亿元,增长15.6%。扩区后,张江增加了18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超过前5年的总和。
杨晔表示,成为自贸区的一员后,张江加大了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创新试点。通过推动制度创新,张江正积极探索为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两大重点产业建立接轨全球规则的营商环境。例如:浦东海关已在张江认定便捷通关试点企业,通关效率提高30%以上。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从国外进口的各类研发用设备材料,可以通过加工贸易手册方式予以免税;针对研发物品核销难等问题,也在研究具体解决方案。杨晔透露,在自贸区保税监管机制改革,推进集成电路保税监管试点方面,有关部门也积极制定深化方案,拟针对产业发展特点,创新管理模式和操作流程。
金融创新服务科创企业
杨晔表示,“我们在落实上海科创中心22条政策时,就非常注意利用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措施,使其更好地服务科技企业。”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借助自贸区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投融资等金融创新,让更多张江企业享受实实在在的便利。截至2015年底,张江园区已有近700家企业开设了1800个FT账户,6家企业被批准实施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在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的引领下,各类风投机构加快向张江集聚,截至目前,张江园区累计注册各类风投机构380家。
作为一项先行先试的举措,张江开创了以“一个数据库”、“一套评价体系”、“多个应用领域”为基本框架的“信用张江”模式。以园区信用体系为核心,融合大数据征信及创新型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将园区企业信用评级有效融入到金融机构风控模型中,成功帮助园区企业实现信用融资,打造了园区信用生态圈,为园区科技金融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迈向科技创新之城
根据国家战略的要求,未来张江将从“双自联动”扩展到“三区联动”,也就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相联动。
据杨晔透露,近期,张江科学城将重点推进“四个一批”的建设,也就是推进一批重大国家科学设施落地,包括光源二期、软X射线自由电子用户装置、超强超短激光等;推进一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如张江科学会堂等;推进一批开放空间建设,包括川杨河两岸的绿化建设,张江主题公园等;推进一批市政设施项目启动,如龙东大道快速化改造,规划新的轨道交通线路等。未来,张江将是一座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之城。
世博:瞄准世界级中央公共活动区
■本报记者 唐玮婕
每年各类大型活动超过330场次,客流量超1000万人次;中国商飞等18家央企悄然集聚,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保险交易所确定落户……翻过世博会举办地这一篇章,上海自贸区的世博片区正悄然向全新的目标加速冲刺:国际化、全天候的世界级中央公共活动区。
全球或许都无法找到像世博这样一片区域:几乎从一张“白纸”起步做出的高起点规划,不光是众多企业集聚的中央商务区,还将成为政务中心和文化中心。上海自贸区世博管理局副局长袁涛表示,“后世博”时期,总部经济、创新服务经济和文化产业都将在此落地开花,依托自贸区制度创新的优势,形成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副中心。
呈现“后世博”新面貌
总面积9.93平方公里的世博片区,覆盖2010年世博会浦东园区、耀华地区和前滩地区。根据浦东新区“十三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世博地区总体按照“一区三带”进行布局,一区即世界级水准的中央公共活动区;三带分别为:以总部经济为业态、金融投资、专业服务、文化传媒等功能为主的滨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文化演艺创意、会展、时尚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高端文化产业发展带;以慢行慢骑等运动休闲滨水活动为引领的开放、生态、健康、景观优美的滨水城市生活带。
“自贸区扩区后,世博片区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企业的咨询量和注册量同步水涨船高,开发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据袁涛介绍,整片区域呈现出崭新面貌,世博园B片区基本开发完毕,进入到基础开发与功能开发并进的阶段。
趁着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东风,不少全新的项目选择在世博率先探路。就在去年底,前滩公司和新加坡莱佛士医疗集团合作,共同建设目前自贸区内最大的综合性外资医院———莱佛士医院,总投资超过8亿元,将于2019年投入使用。受自贸区允许外资开展豪华邮轮游艇设计的吸引,北欧最大的邮轮企业STENA公司亚太总部落户世博片区,成为外资企业在国内开展游艇设计业务的又一经典案例。
袁涛表示,“我们将抓住自贸区建设的机遇,推进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等基本功能建设,打造上海面向全球的经济、贸易、金融服务的新地标。”
以世博为支点布局全球
在落地世博片区的企业名单上,中国商飞、中化国际、中船重工、中国建材、中国铝业等“中字头”央企全部在列。由于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开放上的先行先试,不少央企已决定在此设立结算中心、运营总部、金控平台、资产管理中心,把世博作为布局全球业务的支点。
央企动作频频也带动了不少民营企业,规模约10亿元的万达集团金融控股板块已确定入驻,还有10多家民企也表达了强烈的落地意愿。袁涛表示,世博前滩将形成一条新型金融带,重点集聚金融总部机构、大型央企和民企发起设立的金融机构,着力打造产业金融高地、资产和财富管理中心、高端金融活动集聚地、跨国公司国际资金管理运营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国际性组织和机构正在纷至沓来。除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营中心、国际商会3家国际机构之外,全球展览协会 (UFI)、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SCC)也有望扎根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