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伏回忆父亲设计蜂窝煤的经过
在郭春伏的记忆里,父亲为人谦和淳朴,待人彬彬有礼,读书不多却一向爱学习、善思考、勤琢磨、有想法,以至后来发明蜂窝煤虽有偶然因素,但并不意外。
烧煤块、煤饼是当时主要的做饭及取暖方式,不过缺点很明显:炉膛不通透导致燃烧不充分,费煤;烟大呛人,熏得到处黑黢黢的;若熄火了不易引燃。这几点被郭文德看在眼里,他开始琢磨:能不能发明一种节约好用又清洁的煤球?
那时候睡前封炉子,都会做一个湿煤饼盖在煤块上,在煤饼上捅一个孔,这样省煤的同时又不易熄灭。有一天早晨,郭文德打开炉盖,看到火苗从那个孔中向上冒,这让他一下有了灵感,于是找来几个铁加工厂的老师傅,按照心中的想法敲敲打打,经过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敲与改进,终于做出一个加工煤球的模具。
在郭春伏的描述中,这是一个沉重的立式铸铁或铸钢模具,约有50公分高,分上下两片,下片有圆形内膛,上片有直立的钢条。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原料塞入内膛,上下片合上后用铁锤敲打,是个重体力活。
事实上,原料的成分也是个问题,因为煤粉本身没有粘性难以成形。掺什么东西能既有粘性又不阻燃?无数次的失败与改进后,郭文德选中了生石灰,又经过多次实验,他最终确定了煤粉与生石灰的比例。
这段历程,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叫工匠精神。
1949年的一天,历史上第一块蜂窝煤诞生了。不过那时候它还不叫这个名字,郭文德根据其节煤属性命名为“经济煤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