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新增的还原中共一大召开场景的雕塑群像。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李婷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完成了对展出17年的原有基本陈列的改造,全新基本陈列《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将于7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昨天,记者走进兴业路76号,成为幸运的先睹者。
展陈设计:主线清晰
展品数量从148件增加至278件;展览面积从450平方米扩大到近1000平方米;展陈方式从原来的以文物展示为主,转为结合运用文物、图片、图表、文摘、多媒体等多种载体……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告诉记者,相比原有陈列,全新基本陈列不仅在展出内容、空间和呈现上有较大提升,展览的主题和视角也更为高远,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放置于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探求民族复兴的宏大历史中进行叙述,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记者在现场看到,全新基本陈列由“序厅:起点”、“第一部分:前赴后继救亡图存”、“第二部分:风云际会相约建党”、“第三部分:群英汇聚开天辟地”、“尾厅:追梦”五个部分组成。主线清晰、艺术气息浓郁,是该展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步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整整一面墙的巨型浮雕,上面雕刻了15个人的半身像。
他们是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国内代表和2位共产国际代表,背景文字是一大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大肆侵略和掠夺。展览第一部分着重讲述了中共创建的历史背景。一幅1898年兴中会会员谢缵泰绘制的《时局图》,形象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的处境:图中的“熊”指俄国,它侵占我国东北大片领土;“太阳”指日本,它侵占了我国的领土台湾,并把福建作为势力范围;“虎”指英国,它在当时把我国的长江中下游一带作为势力范围;“青蛙”指法国,它把我国的广东、广西和云南作为它的势力范围……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苦苦探寻救国救民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些探索和斗争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挽救中国危亡的重任历史地落到新兴的无产阶级身上。
展厅氛围:身临其境
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上海诞生?展览的第二部分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建党前夕的上海社会与共产国际的推动等角度给出了详细的解析。
展厅中的一个多媒体沙盘置景,生动演绎了1920年春夏间,聚集在复兴公园周边区域的革命先驱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探讨改造中国社会的历史场景。那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城市,吸引着各路文化精英汇聚前来。在管控宽松、交通便捷、区位环境比较优越的法租界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附近,《新青年》编辑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外国语学社等机构相继设立,陈独秀、李汉俊、李达、俞秀松、陈望道、施存统等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常出入这一区域。
就是从这片方圆不足一公里的上海街区出发,一批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朝着认定的方向,坚定地向前走去。展览的第三部分运用雕塑、油画、视频、灯光等展示手段,立体化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景、进程、故事以及成果。展区中的一组白铜雕塑,定格下了会议的经典历史瞬间———在一大上,李达宣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纲领的第一条是:“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最后的尾厅以追梦和缅怀为基调,以史诗式的高度概括,叙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征程。展区内设置了缅怀墙,站在特定区域向先辈鞠躬,眼前屏幕上会出现一束束白色、黄色、红色的花,代表参观者向他们献花。
据悉,全新展陈开放后,观众可以凭二代身份证及指纹识别自助领取入场券,免费参观。为了保护旧址安全,该馆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并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限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