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今年2月,习近平同志第三次登上井冈山。他指出,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 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理想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对本职工作的不懈进取、对高尚情操的笃定坚持、对艰难险阻的勇于担当;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都要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不丢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丢廉洁奉公的高尚操守,逢事想在前面、干在实处,关键时刻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都要认真践行党的宗旨,努力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回顾曾经的峥嵘岁月,解读历史的沧桑痕迹,我们或许能够从中体会井冈山精神锤炼的过程。我们追溯过去,只为“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介于湖南酃县和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四县之交。从位于泰和县的吉安机场驱车半小时可抵井冈山市区,再经半小时蜿蜒曲折的盘山道,方能抵达茨坪——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
井冈山,方圆五百里,以茨坪为中心,附近有大小五井、草坪、白银湖、罗浮、行洲、下庄、井冈山村、荆竹山等自然村庄。如今,崇山峻岭间,满眼皆是茂密竹林,脚下则是方向各异、坡度不等的山道。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陈胜华教授介绍说,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三路人马攻打长沙,不到4天时间,5000人的队伍就锐减至不足2000人。毛泽东及时改变原定部署,命起义军各部转向湖南浏阳文家市集中。
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有师、团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会议决定迅速撤离,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以保存革命力量。次日,部队从文家市出发,开始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
陈胜华说,从形式上看,这一转移是从反动统治的中心地区——城市的退却;实际上,又是向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农村展开的新的进攻,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宣传革命理想建立革命政权
是 年9月29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其主要措施是:一、将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即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2个 营。二、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班、排有小组,连设支部,营、团设党委;连以上各级设党代表;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三、部队内 部建立民主制度,连以上成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和民主管理。“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
陈胜华解释,“三湾改编”基于三个现实:一是人数锐减。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从起兵5000人,到进驻文家市1500人,再到三湾村不足1000人,部队亟需改编;二是思想混乱。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更多是非战斗减员,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敌当前就会开小差溜掉。秋收起义前后,党支部因建在团上, 等级森严,没法充分开展思想工作,没有发挥“火车头”的表率作用;三是环境稳定。三湾村地理位置偏僻,战时相对安全。
10月3日下午,在宁冈召开古城会议,决定对当地农民武装袁文才和王佐部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
袁文才孙子袁建芳接受采访时说:毛泽东在三湾时,曾写信给身为共产党员的袁文才,大意是“为工农革命,打土豪惩劣绅,奉上标语数条为我军主张宗旨。择日拜访,愿同贵军结为友好,联合一致,共同反对军阀”。
拥有农民自卫军武装的袁文才,出身草莽,性格多疑,对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心存疑惑。
1927年10月6日,袁文才预先在东源大仓村林家祠堂周围埋伏下二十多人、二十多支枪,“精心”准备与毛泽东的首次会面。
交谈中,毛泽东充分肯定袁文才率领的农民自卫军“劫富济贫”的革命性,同时说到工农革命军目前的困难。毛泽东当场宣布送一百支枪为见面礼,袁文才喜出望外。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动荡年代,在“宁可人死,不可枪丢”的绿林时期,袁文才深知毛泽东的诚意。
“爷爷第一次见面以后,回家跟奶奶说,‘毛委员真是了不起,真是中央才’。”袁建芳说起他小时候听奶奶谢梅香讲的故事。从那以后,袁文才帮助建医院安顿革命军伤员,还写信上山力劝王佐与毛泽东合作。
比团结“绿林好汉”更能壮大实力的是土地革命。罗霄山脉中段封建统治基础深厚,当时湘赣边界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占人口5%以下的地主占有60%以上的土地。工农革命军来了之后,积极向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号召农民起来革命。
11月,毛泽东在宁冈坝上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写下了《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土地革命的实行,使边界贫苦农民分得土地,解放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他们积极参军参战,送粮送鞋,支援革命战争。
12月下旬,毛泽东在宁冈砻市镇宣布工农革命军“三大任务”:一、打仗,消灭敌人;二、打土豪,筹款子;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三大任务”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还门板”改“上门板”
毛泽东十分重视抓军队和地方的建党工作,不久,各连的党支部都先后建立起来。支部一建立,连队就有了灵魂。支部布置党员要做好三件事:学习目前的形势;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除顾虑;培养和发展新党员。
陈胜华说,尽管“三湾改编”已经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但时间匆促,许多措施还来不及落实。从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 前委,迅速恢复或发展边界各县的党组织,先后建立了宁冈、永新、茶陵、遂川四个县委和酃县特别区委、莲花特别支部。至此,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割据,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1928年2月上旬,袁文才和王佐的农民武装在大陇,升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何长工任党代表。
3月,毛泽东在桂东正式向所有部队颁布了“三项纪律、六项注意”。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陈胜华说,“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听上去很简单,其实反映了毛泽东深入调研、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的智慧。
早在1927年10月,工农革命军到达遂川荆竹山时,针对行军中有人随便挖老百姓红薯吃的现象,毛泽东在荆竹山雷打石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其中一条就是 “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在遂川时,有的战士借用了群众家的门板,没有主动归还、安装,影响了军民关系。
“一开始说‘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如果真的这样,不拿红薯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拿点别的食物? 后来改成‘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就严密多了。还有,六项注意 第一条,原来是‘还门板’。借门板是夜里铺上稻草睡觉用的,可如果只是简单一还,容易张冠李戴,东家门板装不进西家框。从‘还门板’改成‘上门板’,仅一 字之差,却大大便利了老乡的生活,体现了革命军整肃严明的军纪。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对加强人民军队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陈胜华说。
1928年“三月失败”后,4月下旬,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暴动的农军来到宁冈砻市镇,与毛泽东部胜利会师。随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简称红四军)。
朱、毛两部的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力量,使井冈山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陈胜华说,红四军汇聚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精华。这支部队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在同敌人的长期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红军中的骨干和核心。
1928年6月23日“龙源口大捷”之后,井冈山根据地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全境,遂川北部和酃县东南部,还有吉安、安福各一部,割据地区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多万,达到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八月失败”后,井冈山军民面临极大的困难,革命队伍中出现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情绪。
为排除错误思想的干扰,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1928年10月至11月,毛泽东在八角楼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敌人在对边界进行军事“会剿”的同时,还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到1928年10月,宁冈、永新两县的食盐几乎断绝。为解决困难,井冈山军民把老墙土刮下来泡在水里,然后熬成硝盐。这种硝盐又苦又涩,很难食用。如此窘境,朱德笑看风云,“我们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红军吃的是红米、南瓜,有时还用野菜充饥。从伙夫到军长,官兵一律平等,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油盐柴菜钱。在冬天,红军官兵只穿两件单衣,晚上睡觉盖的是干 稻草。正如井冈山民谣传唱的那样——“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暖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暖暖和和入梦乡”。
那时,为储备充足的粮食守卫井冈山,朱德、毛泽东等领导人经常与红军战士一起往返50多公里到宁冈等地去挑粮。当时战士们考虑到朱德军长年纪比较大,曾先后 两次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让他参加挑粮。朱德便请人削了第三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 不准乱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红军凭借智慧和双手,度过了井冈山 斗争时期的一段艰难岁月。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后,进一步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也引起了敌人更大的恐慌。湘赣两省敌军开始对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
面对敌兵压境,1929年1月4日,红军在宁冈柏路召开会议,会议决定由红五军和红四军部分力量留守井冈山,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到外围打击敌人,实行“围 魏救赵”。1月14日,红四军主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率领下,离开井冈山,后转战赣南闽西,很快建立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为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根据 地奠定了基础。
陈胜华总结道,井冈山根据地有许多有利条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从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来看,井冈山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
首先,井冈山虽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但“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随着红军人数的扩大,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极端艰苦,有时连最低限度的食品都难以为继。
其次,井冈山位于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带,两条大江都无法徒涉,南北也难以发展,在军事上缺乏足够的回旋余地。这些弱点在初创时期并不明显,随着红军力量的不断扩大便逐渐暴露出来。
曾参加井冈山斗争的粟裕后来谈及:“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的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朱毛红军主力撤离井冈山,挺进赣南、闽西,实为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的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出发,历尽艰险,终于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