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伴随95年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书写的壮丽史诗,备受关注。沪上一批纪念建党95周年主题图书最近陆续出版,其中既有着力阐述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所具有的精神内核的论著,也有试图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接中解读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之经验的史料。已经出版的图书包括: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作序推荐,曾峻、朱亮高等中青年学者合著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今天如何做一名共产党员》、中共党史专家石仲泉的学术著作《我观党史四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选的 《中共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档案资料集》、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主编的 《中共创建史研究》等;而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 《中国共产党创立之
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齐卫平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大众读物《伟大的开端》等图书也即将面世。
学者分析上海对中共政党品性的铸造价值
1921年,在上海一幢石库门房子里聚集了10多名中青年,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进程。有学者谈到,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与上海结缘,重要的是这座特殊城市对中共政党品性的铸造价值。
齐卫平在 《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一书中谈到,上海拥有明显的“三个具有”———具有铸造中国共产党品性的先进特质、具有匹配中国共产党性质的阶级基础、具有符合中国共产党成立逻辑的优势条件。书中举例说,当时,历史意志让新的革命力量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个革命新力量就是工人阶级。
“中国最早的工人产生于外国资本开设的一些企业,从时间上说比中国资产阶级的资格更老。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搞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和一些民用工业,国内民族资本也随之介入创办企业的行列,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齐卫平认为,上海正是中国工人阶级生长、发育和成熟的重镇,无论是洋务运动期间,还是甲午战争后和辛亥革命前后,具有规模的大型企业几乎都选择上海,成为产业工人集中之地,数量上始终领先全国。五四运动后,上海工人罢工斗争显示的强大威力突出体现了成熟的政治觉悟。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从根本上看是中国革命力量主体向工人阶级位移的历史象征。研究中国工人运动的美国学者裴宜理提出:“有组织的工人运动的影响,在所有中国城市中,以作为产业中心的上海最为显著。”
与革命力量主体相伴随的,还有上海表现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能量和工人运动水平,这在中国共产党筹建过程中具有典型性。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有分量的 《新青年》 杂志创办于上海,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知识分子的集聚,使上海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据《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 一书披露,上海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优质土壤,一些活动于上海的党的创始人明显表现出“相结合”的动向。比如,陈独秀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深入劳工团体了解工人状况,呼吁“劳动者觉悟自己的地位”。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 《劳动界》 《上海伙友》 等面向工人的刊物,开展宣传启蒙教育。“这样的动向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逻辑演绎,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是瓜熟蒂落的必然。”齐卫平分析说。
唤起共产党人初心,用实干彰显人格力量
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5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不仅造就了中国的发展奇迹,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何毅亭在《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书的序言里开宗明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就意味着责任如山、担当如铁、奉献如常,用实干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此书紧扣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学”与“做”,促使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努力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历史是现实与往事的贯通,审视今天走到哪一步,溯及昨天出发于哪个起点十分必要。78岁的石仲泉长期从事党史研究,他对党史理论、人物、专题的学习研究成果汇集成3卷本 《我观党史四集》,对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石仲泉说,研究党史,不能光在办公室、图书馆查查资料,最好到实地走一走。在他看来,弄清“中国”是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贯穿始终的一种探索,中国共产党95年历史,实际上就是努力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是追逐“中国梦”的历程,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