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12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他们是:阿富汗驻华大使莫萨扎伊、格林纳达驻华大使安托万、亚美尼亚驻华大使马纳萨良、沙特阿拉伯驻华大使图尔基、阿根廷驻华大使盖铁戈、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布哈利法、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达夫拉特佐达、瓦努阿图驻华大使赖岳洋、巴勒斯坦驻华大使马赫达维、赤道几内亚驻华大使埃夸、塞拉利昂驻华大使科罗马、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
每隔一段时间,随着一批新任驻华大使到京履新,中国国家主席便会择机接受他们递交的国书。
国书是什么?为什么新大使到任还要履行这样一个程序?
关于国书,《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13条这样写道:
“在呈递国书后或在向接受国外交部或另经商定之其他部通知到达并将所奉国书正式副本送交后,即视为已在接受国内开始执行职务。”
这意味着递交国书后,新任大使就被驻在国所正式接受,可以开始履行自己身为大使的职责了。
在外交部网站上,有我国驻外大使要递交给他国国家元首的国书范本,看起来是不是很有“介绍信”的感觉?既证明了持有人的身份,也介绍了他即将开展的工作。
不过,与普通介绍信不同,国书的递交是非常正式的,有相应的礼宾流程和要求,很有仪式感。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小细节:
很多大使在回忆录里都提到过让他们印象深刻的递国书场景。在我国外交史上,围绕国书也发生过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
故事一
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递交新中国第一号国书
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递交者为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1949年10月3日,在苏联政府表示愿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第二天,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
1949年,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在驻苏使馆办公。新华社资料照片
10月20日,毛泽东亲笔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字第一号”国书,周恩来以外交部部长身份副署。国书封面处,“国书”两个大字为红色繁体隶书,内文则用毛笔竖体誊写。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原件现存于俄罗斯外交部档案馆)
王稼祥从任命到启程赴任只有短短15天时间,连护照都来不及办妥,因此,他也创造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又一个“第一”——没有护照的赴任大使。
11月3日,王稼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向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什维尔尼克递交了新中国第一封国书。
故事二
前驻美国大使李肇星——“通融”出来的9分钟
李肇星在《说不尽的外交》一书中回忆了他1998年作为新任驻美大使向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递交国书的场景:
当时,根据美国礼宾规定,新任大使向总统递交国书时,可以带夫人和家属,不能带馆员。但李肇星赴任时,夫人秦小梅正在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任职,孩子也不在身边。他觉得自己一个人去“吃亏”,便向美国国务院礼宾司提出,想带一位同事去。
美礼宾司坚决不同意李肇星带别的人,但“通融”了一下,把总统会见他的时间由5分钟延长到9分钟。就这样,李肇星在白宫向克林顿递交国书后,还得到了比其他大使更长的与总统交谈的时间。
故事三
前驻几内亚比绍大使洪虹——作废的国书
1998年底,洪虹被任命为中国驻几内亚比绍大使,当时由于战争原因,国书一直无法带到几内亚比绍,等到交通恢复时,总统已经下台,这份国书只好作废。1999年7月,洪虹向新任总统递交国书。
故事四
驻也门大使田琦——没来得及递交的国书
2015年1月,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的田琦开启了大使生涯,出使也门。当时也门爆发大规模战乱,田琦抵达也门的当天,在去往使馆的路上就赶上了冲突各方激烈交火。
更为戏剧性的是,田琦到达也门后,总统哈迪就递交了辞呈。尽管议会并未批准他的辞呈,但田琦还是因此而未能将国书正式递交出去。4月6日,中国外交部宣布中国驻也门大使馆、驻亚丁总领馆暂时关闭。
即便如此,田琦仍然担负起他身为大使的职责。鉴于当地安全局势的急剧恶化,短短12天时间里,使领馆与后方密切配合,共组织了5批撤离行动,撤离的908名中外公民无一伤亡。
今年1月7日,田琦抵达沙特利雅得临时办公。2月15日,他向流亡沙特的也门总统哈迪递交了国书。
类似的故事,在外交实践中还有很多。尽管递交国书是驻外使节上任履新所必须完成的一项程序,但有时这一程序的暂时缺失,并不影响大使职责的履行和工作的开展。毕竟,在外捍卫祖国尊严、维护祖国利益,才是国家对他们最重要的托付,才是身为外交官最重要的使命。
我国第一号国书用毛笔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字第一号国书为首任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王稼祥大使的国书。国书以毛笔书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署,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副署,1949年10月20日签署于北京,同年11月3日由王稼祥大使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什维尔尼克主席递交。
清朝国书。
古代有国书么?
古代国书应用范围广泛,除了派遣使节外也常常用于向对方陈述某项立场、交涉重大问题。
隋炀帝拒斥倭国国书
《隋书》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倭国(现日本)王多利思比孤遣小野妹子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寺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日本方面在使用国书敬语上,企图抬高自己、贬低对方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虽则如此,隋炀帝还是决定派遣鸿胪卿寺掌客裴世清随小野妹子回访日本,裴世清带去的国书敬语是“皇帝问倭皇”。次年小野妹子再次使隋,国书改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有趣的国书称谓
匈奴老上单于为向汉朝示强,致信汉朝皇帝时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
南朝宋时,呵罗单国王毗沙跋摩奉表称宋帝为“常胜天子陛下”。
宋朝时,于阗国的国书也很特别:“于阗国偻罗有福力量知文法黑汗王,书与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
5.通关文牒是国书么?
通关文牒并不属于国书,是古代通过关戌时拿的通行证,曾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从清末开始至今称为护照,我们现在称为出国护照。
所以,《西游记》中唐僧每到一个国家就要去倒换官文。唐僧到了西梁女国,女王看了唐僧的通关文牒,发现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名字,竟擅自在通关文牒上填写了三人的名字,尽管女王是出于好心,但从通关文牒的要求看,西梁女国是没有权力在上填写的。
【延伸阅读】
皮书
“皮书”最早源于政府部门对某个专门问题的特定报告,通常这种报告在印刷时不作任何装饰。
大量研究机构借用“皮书”带有的权威含义,给一些研究报告冠以“皮书”之名。这些“皮书”出自专家学者或科研院校专业人员,发表对现实或未来政治、经济、社会某一方面理解和认知,其看法和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对“皮书”的颜色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可以没有任何含义,也可以和书的内容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市场上也有一些图书在书名中使用“皮书”,只是借用了这个概念。
各国的文件分别有其惯用的颜色,封面用白色,就叫白皮书,如中国、美国;封面用蓝色,叫蓝皮书,如英国;也有用红色(如西班牙)、黄色(如法国)或绿色(如意大利)的,分别叫红皮书、黄皮书、绿皮书。不过,一国使用的文件封面颜色也可以有多种。如日本防卫年度报告用白皮,叫防卫白皮书,其外交年度报告用蓝皮,叫外交蓝皮书。
白皮书
白皮书是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以白色封面装帧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的别称。
白皮书作为一种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场,讲究事实清楚、立场明确、行文规范、文字简练,没有文学色彩。特别是白皮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白皮书各国的文件分别有其惯用的颜色,封面用白色,就叫白皮书。
在不少国家,政府发布报告时使用“白皮书”已基本成为惯例,比如,我国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国2004年国防白皮书”等。
蓝皮书
蓝皮书用于官方文件时,主要指英国议会的一种出版物。因封皮是蓝色,故名。开始发行于1681年,自1836年才公开出售。其名称是《英国议会文书》,是英国政府提交议会两院的一种外交资料和文件。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政府、议会等公开发表的有关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问题的文件,封面为白色所以叫白皮书。由于内容或习惯不同也会用其它颜色,如蓝皮书等。
白皮书,是由官方制定发布的阐明及执行的规范报告。
蓝皮书,是由第三方完成的综合研究报告。
绿皮书,是关于乐观前景的研究报告。
红皮书,是关于危机警示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