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妆外》
▲《对镜》
▲《画》
▲《镜中戏》
▲《空间》
▲《舞袖》
▲《悲喜》
拍摄手记芮达
昆曲,无疑是美的。无论是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还是灵异,可以说中国的所有戏曲形式都或多或少对这些情感、感受有所涉及,但若谈及“风雅”二字,恐怕惟有昆曲最可以担当。
昆曲的风雅在于它没有藩篱,观众会在一种既定的审美引导下,不自觉地去配合它,共同完成一种默契的想象。昆曲之美是一种虚拟之美,写意之美,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都会有不同的阐释。
昆曲蕴含的风雅能不能走进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用眼睛去欣赏,更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去触摸。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苏州昆剧院,得以近距离了解昆曲表演艺术,自此开始了昆曲拍摄之路。
之前,我看过不少昆曲摄影,但大多是舞台剧照,虽然也有光影唯美,但总感觉太直白,仿佛缺少点什么。作为拍摄者,我知道自己不可能用镜头把昆曲的风雅完全表现出来,所以我选择通过光影、构图和独特的视角去尽可能地描绘昆曲的魅力。
我喜欢拍纪实作品,喜欢用故事去表达情绪,因此在拍摄昆曲时尝试了不少新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不仅能够渲染情节,还可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对比手法有助于增加作品内容的深度和画面的形式感,使表现主题更具魅力;而拍摄现场的一些“障碍物”也可以引入画面,形成框架,用多点透视形成空间交错,构建出新的人物关系,改变原来单一的剧照拍摄模式,使构图形式更加丰富,视觉效果更为突出。
欣赏昆曲是一种享受,用独特的摄影语言拍摄昆曲人物也是一种享受。了解和接触多了,我发现,用照片去表现昆曲的韵味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更接近这个目标。
作品点评郭金荣
追根溯源,戏剧照摄影是从原照相馆拍摄京剧、昆曲、越剧以及沪剧的定妆亮相照发展而来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少照相馆的老板、摄影师就是某一戏剧的票友或者爱好者,这更是为戏剧照摄影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
作为视觉的形象艺术,摄影无疑是一种最直观的表象。然而,具有突出视觉表现的摄影作品不仅需要摄影者对特定事物和人物活动瞬间的精彩呈现,更需要对展现对象的熟悉、研究,才能达到自我心境和情感的倾注。从“风雅昆曲”这组戏剧人像摄影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拍摄者的感觉与想象。
正如拍摄者所说,如何理解虚拟、写意风雅之美的昆曲,除了要花时间去熟悉和了解其内涵,更需要用眼睛、用心灵去触摸,才能用独特的视角去尽情描绘昆曲的魅力。主题作品《悲喜》正是用正面的人物肖像和侧面剪影黑白重叠的表现手法,寓意昆曲发展的兴衰。
芮达的戏剧肖像作品最为明显的,是其一改常见的、单一的舞台剧照,用现代的审美观念以较为强烈的高低影调和大胆的画面切割组接,表达了拍摄者与被摄者的距离与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其对昆曲的个性化理解。《镜中戏》《画》《空间》等作品,虽然没有跌宕剧情和高潮的亮相,但生动的幕后花絮、侧台的独特视角以及演员的生活细节,同样能吸引观赏者的眼球,从而唤起人们对昆曲的关注。《望》善于发现人物的细节特征,《妆外》强调了被摄者与环境的呼应,而《舞袖》 虚幻的影调则因作者敏锐的观察和联想性的构图,提升了昆曲的艺术魅力。
当然,这些戏剧肖像作品在形式的选择、影调的层次、人物与环境的透视比例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作品《对镜》,若将镜子作为主体的视觉,就不会使观赏者在注视演员不太清晰的头饰和完整脸部上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