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在互相游玩嬉戏。图/CFP
本报特派记者 沈竹士
今年1月,在长江中下游的水运节点城市铜陵,一项水利工程由于涉及江豚国家级保护区,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未能通过国家环保部审批。此前,该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和评审已经持续6年之久。记者获悉,由于优化意见相较原工程方案的变动较大,投资增加较多,且难以兼顾生态、防洪与航运,这项受到当地民意普遍支持的工程前景并不明朗。
保护江豚的代价
长江铜陵河段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者、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的邓丽告诉记者,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申报前的预沟通中,环保部有关人士就指出,此项工程涉及濒危物种江豚,建设环境敏感。
这项旨在稳定河势的工程于2009年启动可行性研究,并于2015年6月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所进行的评估。工程包含两个独立的部分:南夹江汊道裁弯取直和崩岸治理。南夹江是长江主航道右侧的一条“几字形”汊道,江水从钱湾村分流,当中形成180°回转的湾顶,在金牛渡重新汇入大江。工程将在“几字形”的底部开凿一条约3.4公里的新河,老河将演变为长约13公里、水面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狭长缓流型湖库。同时,为应对变化后的水文情势,还将进行相应的崩岸治理工程。
崩岸治理有8段13公里工程涉及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最为紧要的是成德洲头附近水域,该处是长江江豚自然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
安庆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江豚保护的于道平指出,铜陵位于长江感潮河段与非感潮河段的结合部,潮汐作用使得鱼类聚集,为江豚提供充足饵料。同时,这里河道多弯,江心沙洲密布,轻缓的水流、柔软的沙质河床为江豚提供了停歇和抚育幼仔的场所。崩岸治理工程将抛置硬石护脚,破坏江豚的栖息地,导致其面积缩减。粗糙的岸线将增大江豚声纳定位难度,增加擦伤风险,对其觅食、抚育、迁徙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水利部门曾多次组织环评咨询,协调工程和江豚自然保护区的关系。于道平建议,将南夹江老河道作为替代生境,对成德洲头附近水域的江豚实施异地保护。他还强调,为营造适宜江豚栖息的环境,应该保障足够的进出水量,使南夹江老河道在枯水期的水深至少不低于5米。
2015年10月23日,环保部正式受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文件,上报的工程方案拟将南夹江老河道全部封堵,通过进出口单孔暗涵过流。11月,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技术评估会,包括于道平在内的五人专家组最终认为,上述方案对水流的阻隔影响大,对老河道内江豚的栖息生境产生显著不利影响。
铜陵市水务局向记者证实,环保部环评司环评三处负责人要求,为保持南夹江老河道原有生态环境,裁弯后的河道应保持自然过水,或者全断面建闸,即以20孔闸开敞式明渠保持水力连通。
这一要求是水利部门很难接受的。一方面,自然过水方案将增加防洪复杂性,与南夹江治理目标相悖;另一方面,原有投资约13.5亿元的方案已经通过中咨公司评估,全断面建闸方案设计变动较大,将增加约5亿元投资,且建成后老河道可能出现泥沙大量淤积问题,可研报告最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的难度大。
铜陵市水务局认为,全断面建闸的方案可能对2009年以来南夹江治理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产生颠覆性影响。工程方案的设计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表示,目前正在按照环评意见进行优化调整,但是难度很大,几乎陷入困局。
“综合治理”的经济味儿过于浓重
长江铜陵河段的右岸是铜陵市,左岸是芜湖市无为县,同时也是一级堤防无为大堤沿线。在历史上,这一河段防洪问题非常突出。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期间,两岸崩坍险情多达20余处,主要崩岸段有石油仓库、顺安河口等。1998年后又有13处险工段,其中,南夹江湾顶段险情较为严重。
根据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8年以前分流进入南夹江的江水占长江流量的5%以下。1998年后,分流比逐渐扩大,2008年6月南夹江实测分流比已扩大到6.3%,2009年8月实测分流比继续扩大至7.6%。湾顶两侧汀家洲和老观咀共有4.8万居民受到崩岸险情威胁。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对治理南夹江水患的研究。1990年修订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将铜陵河段列入长江中下游干流的一类重点治理河段,要求“加强护岸,治理汊道,稳定主流,使之有利于防洪及铜陵城市港口的建设发展”,这成为了铜陵河段综合治理工程最重要的张本。
2007年开始,长江水利委员会牵头对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 进行修订:实施南夹江裁弯工程,进一步减轻无为大堤的防洪压力,缩短南夹江的防洪战线,并适当提高汀家洲的防洪标准。2014年,这一工程列入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工程的必要性得到进一步的背书。
铜陵市水务局的工程负责人黄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夹江裁弯取直的首要目的是为防洪。邓丽对此表示认可。
但是,长江设计院在工程方案中提出,工程也是为了适应铜陵社会经济发展。根据 《铜陵港总体规划》,南夹江属铜陵港汀家洲港区规划范围,规划年通过能力为500万吨,但目前的航道条件相差甚远。工程实施以后,南夹江将从无等级航道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可通行1000吨级货船),航程缩短一半,可相应建成为铜陵主港重要的辅助性港区。
于道平说:“以前,航道局管长江航运,水利部门管防洪。自从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 出台并在2012年通过国务院审批,情况起了变化———它是‘综合规划,嘛,什么都管。水务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经常把航道局管的事给干了。”
黄立新向记者证实,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在环评过程中,曾以委婉的方式表示,铜陵河段综合治理工程中地方经济发展的意味过于浓重了。
“资源枯竭”的铜陵往哪里走
铜陵市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两岸“三通”直航港口、交通运输部确定的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在铜陵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港口”一词出现了30次。到2020年,铜陵内河航道里程将达到363公里,实现港口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10万TEU,船舶标准化率达到70%,全力打造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运转港节点城市。
铜陵重视港口,因为航运对于这座矿业城市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
铜陵因铜而兴。在闹市区,运矿列车沿着高架铁路缓缓穿城而过;在城郊结合部,有很多销售金属阀门的营业部。铜陵拥有冬瓜山、铜山等大型国有矿业公司,人均GDP曾位列安徽省第一。在枞阳县并入铜陵之前,铜陵曾以全国最小的地级市,坐拥铜都阀门、铜陵有色、精打股份、铜峰电子、三佳科技等上市公司,涉及有色金属冶炼、电磁缆线、电容器材、金属模具等相关产业。
然而,随着长期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尤其是粗放型的开采利用,铜陵的矿产资源渐趋枯竭。当地铜陵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铜陵本地已探明的铜矿资源储量已近枯竭。2009年,铜陵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下至出租车司机、上至公务员,“资源枯竭”已经成为一个挂在嘴边的话题。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循环经济”的招牌立在新建楼宇的顶端。
资源型城市转型,往往要寻找接替产业。铜陵尝试探索另一条路。铜陵在铜产业方面有大量的沉没性投资成本,“铜都”的品牌依然强大,有利于鼓励引入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铜矿资源在铜陵进行冶炼。比如,铜陵市引进了中德合资安徽欧宝天奇汽车拆解及零部件再制造基地等项目。这些企业所在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以及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均位于铜陵老城区的东北部,北临南夹江水道。在不远处,高铁铜陵北站的站前广场正在施工建设,未来合福高铁将会经过此处。铜陵北站向东10公里处,就是宣铜高速、沪渝高速枢纽。“水公铁”联运似乎正在逐渐成形。
2012年8月,为准备南夹江裁弯取直工程,安徽省政府发布通告:铜陵县西联乡钱湾村、老兴村以及胥坝乡衣冠村,停止新增建设项目,禁止人口迁入,不得新栽种多年生经济作物。
有网友在安徽省政府网站“省长信箱”留言:胥坝乡需要发展,但是受制于交通不便。南夹江工程何时开工? 水务部门回复:长江铜陵河段综合治理工程涉及范围广,难度大。
记者此前曾到老观村附近的胥坝渡口采访。出租车司机说,除非乘坐渡口公交,否则很难搭到回城的车。渡口没有几个人,一群散养的鸡在泥地上觅食,两条土狗跑过来蹭着陌生人的脚。在南夹江对岸,有一艘生着锈迹的渡船。在回城公交车上,一个眼眶深陷的矮小老太拽着一袋鸡蛋,准备到铜陵城区的菜市场去卖钱。
针对工程环评问题,铜陵市水务局表示,将先就南夹江老河道全断面建闸方案赴水利部汇报,如该方案不具可批性,再赴环保部沟通,争取水利部、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对南夹江老河道控制工程方案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这需要国家部委的部际协调。”这个地级市的水务局官员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