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用笔、用口,有时也持枪杀敌,把作家的心血,甚至自己的鲜血同千万个战士的血流在一块儿……”这是烈士胡克留下的随军日记中的一页。烈士走后,他的遗孀李垠每晚都枕着日记本入睡。如今,97岁的李垠将它捐给了西城百岁老人博物馆“百岁苑”,同时捐出的还有她参与编写的新四军第五战区战史等珍贵史料。
百岁苑是北京乃至全国首个专为百岁老人而建的博物馆,不久前向公众免费开放。
博物馆坐落于白纸坊东街万寿公园茗香茶社院内,以收藏百岁老人记忆为主题,目前已收藏了20多位老人的300余件老物件,包括战争时期的徽章、手抄版 《三国演义》、泛黄的老照片等,均由百岁老人及志愿者无偿捐赠。
留存小人物的大记忆
101岁高龄的力伯师老人,曾先后就读于金陵女大、燕京大学,泛黄的老照片依然承载着老人年轻时的笑靥:1938年闺蜜结婚时她当伴娘,手捧鲜花、身着白纱礼服,置于当下也不过时……如今,四世同堂的老人在家颐养天年,闲暇时喜欢写字、画画、玩电脑。
让“90后”志愿者孟金环印象深刻的杨德厚老人,博物馆开馆时不少老人都由家属推着轮椅前来参观,唯有杨德厚老人自己走来了,穿着红棉袄特别精神。杨德厚年轻时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工程学院电机系,师从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发科,13岁便开始专注研究太极拳。如今老人还不时在月坛开班授课,带着学生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教过的学生有千八百人,中国人、外国人都有,还有徒弟开武馆。”杨德厚不无自豪地说。
老人的家犹如一间私人博物馆,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墙上那幅宫廷画师郎世宁所作的 《公主出巡图》,另一只白底蓝纹的硕大坛子则是祖上留下的明朝万历年间的宝贝。橱柜中,还有数不清的太极拳奖杯和证书。
杨德厚的老伴几年前过世。听说西城区要为百岁老人建博物馆,杨德厚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捐献展品。他摩挲着那只坛子上的细小裂纹告诉记者:“认真地保存这些东西,就是对长辈保持敬爱之心,也保留着对老北京文化的深情记忆。”
从口述历史到人文档案
为百岁老人建博物馆的初衷源于西城区2014年6月启动的“百岁老人口述史”公益项目,通过编写个人传记、提供志愿服务等形式,形成一批由西城百岁老人口述的“人文档案”。作为口述史成果的分享和延伸,百岁苑应运而生。
西城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巍介绍,目前有西城户籍的百岁老人128位,60周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户籍人口24%,其中80周岁以上的又占老年人口20%以上。
相比生活和物质,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和尊重。“百岁老人是社
会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长者的人生经历是对年轻人生活的指引,是当下社会急需的精神食粮,设立百岁苑就是希望为老人们建立人文档案,让全社会共享其精神财富。”赵巍说。
迄今为止,已有5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该项目中,陆续走访服务了20余位百岁老人,聆听他们讲述生平经历,为其拍摄主题照片和视频。这些量身定制的“私人档案”,梳理提炼了百岁老人一生重要的成长经历及人生感悟,可为后人传递人生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的志愿者主要是“50后”和“90后”。“50后”面临如何度过老年生活,而“90后”则要面临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聆听百岁老人的生平,如同上了一堂人生课。
“老人们的故事记录了历史变迁,他们的人生经验带给我们无穷的启示,也让我们更懂得关爱、尊重家里的长辈。”志愿者孟金环如是说。
赵巍表示,西城区社工委首批启动了8位百岁老人的口述史项目,社会反响超乎预期,今后将固定在百岁苑展示西城百岁老人风貌。
目前,百岁苑博物馆分为主题展览、视频播放、数字专题和公众互动区四大部分,以展板、实物、视频、数字平台等多种形式,集中展出百岁风采、长寿秘诀、家训家规等内容,并在特色专题区举行以“致敬老兵”等为主题的特色展览。展示西城百岁老人精神财富,已成为弘扬孝亲敬老美德的生动课堂。
(本报北京3月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