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祯希
昨天,一篇由《中国好声音》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维权文章,获得不小的阅读和转载量。文中称,引进模式的版权方4年间“版权费”涨了几百倍,开价数亿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综艺真人秀模式引进“后遗症”开始发作。“单纯的引进模式无法解决我国节目本土化的问题。不少国外版权方,也借着引进热潮开始坐地起价,而各卫视也会为了争夺好的模式,相互竞价,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竞争的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历经欧美模式与韩国模式“买买买”之后,内地真人秀是时候交出一些具有版权意义的“中国模式”。
原创乏力,不少节目续约费涨幅逾10倍
《中国好声音》被誉为我国声音秀的一个里程碑,收视季季报捷,捧红新人歌手,就连“转椅子”的情节设定,也被誉为经典元素。如今“好声音”走过第5季,在国内真人秀市场也算得上长青。
不过在维权文章中,“好声音”似乎有点烦:2012年,灿星制作与浙江卫视从荷兰Talpa公司引进 《TheVoiceOf…》 节目模式,向Talpa支付了节目模式费人民币200多万元。然而到了2013年,版权方将售价抬高到1亿元人民币,最终双方以6000万元人民币成交。文中还说,之后Talpa公司不断在国内活动,试图联合其他国内制作公司共同哄抬价格,并且找到了另一家公司“接盘”。随后,灿星制作被告知要继续享有独家续约权,必须先承诺每年向Talpa支付高达数亿元人民币的“模式费”。
有评论认为,中国制作方不续约,几乎等于将已经形成的品牌效应拱手让人,灿星自然不肯。如果不追究荷兰版权方坐地起价的合法性与商业道德,这一招倒颇具商业头脑。
“好声音”一家的得失,何以激发如此关注? 业界担忧的是,如果“好声音”品牌就此易主,那么 《爸爸去哪儿》 《我是歌手》 等同样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引进节目会否面临相同的命运?伴随模式费高速上涨,国内不少现象级节目成功后都遭遇类似的模式续约问题。而不少原先一两百万元的模式,如今的续约费都涨了10倍以上。除了版权费外,不少电视台还要与版权方分享广告收入。
如何长出“中国壳”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业内人士分析,版权方敢于开价正是看准了中国真人秀市场原创缺乏的软肋。从2010年起,真人秀对引进模式的过度依赖已十分明显,国内的真人秀节目一路从欧美模式买到日韩模式。有消息称,韩国荧屏热播综艺节目的72.4%都被引进到中国。随着 《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 《蒙面歌王》 《我们相爱吧》 等韩国真人秀模式纷纷露脸中国荧屏,韩国现象级真人秀节目已基本被“买空”,目前韩国综艺的版权已经需要在原版节目成型前就提前预定。
业内人士认为综艺节目的发展要经历4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各种“山寨”;中级阶段是模式全盘引进;高级阶段是本土化嫁接;最高阶段则是自主原创。而事实上,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最为紧俏的韩国真人秀节目也是从最初对欧美节目的模仿中一步步走过来的。除了模式,韩综更值得中国同行借鉴的,其实是如何在模仿与引进中,逐渐生产出不可替代的“韩式”节目。
与欧美综艺节目注重惊险任务与恐怖游戏不同,韩国综艺节目在立意上更注重家庭观念和社会意义,形式上重包装、体验,轻模式、环节,创新出了各个生产环节都十分严谨的“韩国壳”。“观看韩国综艺有一种翻阅杂志的感觉,采用逻辑性并不很强的轻松游戏,提高了节目的瞬间收视接受度,观众任何时候点进去,都能跟着乐。细节上也极具特色,韩国综艺节目的花式字幕,每分钟达到26.9个,收视十分年轻化。”冷凇认为,正是这种“韩国壳”的形成,让韩国真人秀节目最终摆脱被动引进模式的局限,成为国际节目市场上一支难以被替代的力量。
如何创作出具有“中国壳”的真人秀模式,是业界经历了“买买买”的风潮后,必须直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