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青 通讯员潘明华)烈日炙烤申城,沪上各级医院门急诊量攀升。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获悉,本市医护人员进入“战高温”模式,坚守岗位,延长工作时间,增派人手,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同时,本市各医联体分流病人作用充分体现。
多家医院爆棚,暑期就医高峰来临
连续高温天,老年病人和急诊、重症病人增加,中山、瑞金、龙华、华山、仁济、新华等申城多家医院日门急诊均超过1万人次,其中中山医院、新华医院单日峰值逼近1.6万人次;华山医院7月以来单日急诊量比6月增加15%,仅皮肤科单日门诊量就达5300人;龙华医院推出“冬病夏治”、小儿敷贴等中医特色门诊,门诊量最高超过1.4万人次。
正逢暑期,儿童诊疗领域高峰凸显,不少择期手术患儿,如进行五官、扁桃体、髋关节等手术的患儿集中在暑期前来就诊,儿科医院、儿童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和新华医院儿科就诊量激增,五官科医院眼科、市九医院牙科人满为患。
暑期也是烧伤病人激增的季节,瑞金医院门急诊量与往年持平,但烧伤病人单日门诊量达到400人,比平时增加一倍,单日急诊量80人左右,小儿烫伤占三分之一。
增派人手、延时服务,进入“战高温”模式
应对持续高位的门急诊病患,多家医院挖潜增能,通过增派医务人员、延时服务、改善细节服务等方式,确保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瑞金医院启动就诊高峰期预案,设立医务人员加强班,加派医务人员力量增援门急诊;仁济医院增设两台自助化验报告打印机及放射胶片打印机,挂号收费窗口早上提前开窗;中山医院在门急诊醒目处为病患提供轮椅租借服务,增加门诊各楼层饮用水和一次性杯子的免费供应,安排导医陪同行动不便的患者看病;华山医院护理部开展“班后4小时支援急诊”志愿服务活动,社工部开展7:00-8:00班前一小时服务;龙华医院在儿科、肺病科、风湿病科、针灸科等“冬病夏治”门诊,通过提前开诊和延迟结束的方式延长服务时间,并更新升级门诊一站式自助机,缩短了患者挂号、付费时间;新华医院采取四种远程预约挂号通道以及医院内三种现场挂号方式,逐步分流病人挂号,缩短排队等候时间;肺科医院提早开放门诊场所和挂号窗口,在门急诊赠送小扇子、提供绿豆汤,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市医疗急救中心提前做好“战高温”准备,在夏季高温来临前,完成车载救护设备的年检工作,检查所有救护车的车况和空调设施,制定了详细的加班加点计划,提升随时应对业务高峰的急救运行能力,确保能够平稳度夏。
医联体成为看病新选择
不少市民碰到头痛脑热的,不管天气多热、路程多远,都要赶往三甲大医院。那么,遇到这种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还有其他就医选择吗?
在远离市中心的浦东新区祝桥镇社区卫生中心,患儿家长陈先生带着7岁的儿子来看哮喘。以前每个月他们都要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复诊,一来一回起码大半天。去年开始,祝桥镇社区卫生中心加入“浦东儿联体”,儿童医学中心每月派专家前来坐诊,还传帮带教社区医生,很快吸引了当地很多的病人。经过一年多的坐诊帮教,当地的患儿几乎都能留在社区卫生中心复诊,而祝桥社区中心的儿科医生也逐渐挑起了大梁,现在每天约有20多位患儿就诊。
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统计,7月以来,日均门急诊量达5000多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但分析数据发现,上升迅速的是内分泌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等儿童专科,而普通内科病人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6.7%。同时,在以儿童医学中心为核心的浦东儿科医联体内,初步实现了疑难杂症上转儿中心、常见病和多发病下沉社区的目标。
记者从市卫生计生委获悉,上海率先在全国探索专科医联体建设,目前全市16个区共组建区域医联体40余个,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的专科医联体,医疗资源分布逐步均衡,市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医学专家提醒,目前申城“烧烤天”才刚开始,高温天带来的门急诊变化尚未完全呈现出来。未来一段日子,门急诊人数可能还会增加,市民应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机构就诊,不要盲目到大医院扎堆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