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伦敦,英国学生在2023“国际中文日”英国主题活动上展示自己的书法。
在中英双边关系处于低潮的时期,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英国外交发展大臣克莱弗利于8月3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试图寻求与中国高层深度交流的机会。克莱弗利此访是自2018年7月时任外交大臣亨特访华以来,英国外交大臣首次访问北京。自2018年以来,中英高层的交流互动基本处于停滞时期,因此,克莱弗利本次访华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色彩与现实意义。
尽管英国首相苏纳克在今年3月访美之前将中国表述为西方世界的“划时代的挑战”,并且单方面宣称中英黄金时代的结束,但是,中英双边经贸关系依然以一种不温不火的节奏稳步发展。根据今年中国商务部上半年数据统计,来自英国的对华直接投资在今年前5个月同比增长179.2%。正如克莱弗利本人所言,“孤立中国是一种错误”。尽管英国议会内始终存在一定的反华言论,但是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言,英国政府对中国的总体态度始终根植于“一种冷静的愿望”。克莱弗利30日在与王毅的会谈中表示,“英方致力于加强对华沟通,英国企业期待开展更多对华合作”,便明确反映了英国政府的这种对华愿望。
经贸合作是中英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构建相对稳定的中英双边关系,对于中英双方而言,都是一种上佳的外交选择。但是,这一双边关系在中英各自总体外交利益中的权重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未来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充满韧性的完备的工业链体系,训练有素的管理人才与产业工人等。这些因素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中英双边关系中始终保持一如既往的战略定力。在划定外交红线的前提下,中国对中英关系的未来始终保持建设性的开放态度。中方相信,虚幻的意识形态话术终究无法改变世界格局发展的根本方向与中英双边关系的基本走向。对于英国而言,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对于英国的“全球英国战略”而言,良好稳定的中英双边关系意味着什么?以上问题的答案,唐宁街十号应该比谁都清楚。
不可否认的是,中英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领域确实存在一定的分歧。在现代工业资本文明的现实语境下,国家之间的竞争的确具有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的特征,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趋势已经充分表明,以冷战思维和丛林法则衡量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不符合世界政治与国际格局的发展方向。
在世界近代历史进程中,英国是先发工业国家,中国社会一度以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努力探求西方工业强国的发展规律。正是这种开放涵纳的文化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生活智慧帮助中国再次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然而,面对当前英国社会发展的困境,一些始终坚持冷战思维的英国政客,置基本事实于不顾,刻意抹黑中国形象,这种人为认知陷阱最终戕害的是英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脱欧”后的英国在外交政策上一度处于自我迷失的状态。对华政策“美国化”成为过去一段时间英国对华外交的主要特征。随着中美博弈的持续,英国在大国之间可以腾挪的外交空间日益狭小。如果连基本的战略自主都难以做到,英国的对华政策又将有何建设性可言?
一个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中英双方的共通认识与共同利益?如何实现双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与经济辐射力有目共睹。英国在卡梅伦政府时期就已认识到,亚太地区是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心。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有力,对于发达国家的众多国际化产业而言,与中国“脱钩”无异于自杀,素来以商业贸易立国的英国知晓其中的利害。只要中英坚持求同存异、相向而行的基本原则,努力寻求利益共同点,中英就完全可以夯实经济压舱石的牢固基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变化极为深刻且是根本性的,这一变化也促使各国战略界跳出固有的思想藩篱,重新全面审视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经验,也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列车,这一开放合作的态度同样适用于中英双边关系。
作者:高健(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特邀专家)
编辑:沈钦韩
责任编辑:宋琤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