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德国巴伐利亚的伊尔萨2号核电站的冷却塔。
当地时间4月15日晚,德国在能源短缺、电价高企的背景下,坚定关闭境内最后三座核电站,正式告别核电,加速向可再生能源时代转型。然而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和生产成本等原因,这一努力仍面临诸多考验。
德国核电:从一出现就伴随争议
核电在德国有61年的发展史。一方面,它为德国的快速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另一方面,这一新生事物从一出现就伴随着争议。作为先进工业国,德国需要大量电力,因此也是较早开发利用核电的国家。德国第一座实验性卡尔核电厂所产电力于1962年首次并入电网;第一座商用奥布里格海姆核电厂于1969年开始市场运营。而作为科研大国,1964年就有德国学者批判性预言,人们将不得不因核废料处理等棘手问题而放弃核电。
此后,德国人一直在核电带来的可观利益和可怕隐患间摇摆蹉跎。1980年成立的德国绿党就以“反核”为其宗旨之一。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促使德国人开始认真考虑绿党的主张。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使弃核理念得到更多人的追捧,并促使当时的默克尔政府决定回应选民的担忧,把逐步摆脱核电写进法律。
德国原本计划在2022年底彻底关闭所有核电站。然而,当年2月俄乌冲突升级,德国遽然陷入能源短缺困境。对于是否如期关闭最后三座核电站,绿党籍副总理哈贝克在本党宗旨和本国企业及百姓痛苦的呼声中举棋不定,缄口不言。最后,由总理朔尔茨拍板,让本已进入关闭程序的核电站重启,延长寿命至2023年4月中。
这几个月为德国四处求购能源生产电力赢得了时间,也让德国度过了耗电量最大的取暖季。目前德国虽仍电价高企,但毕竟走出了电荒困境,目前地下储气库和电能产量足以支撑至下个取暖季。但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疫情解除后,全球工业渐次复苏,能源需求、耗电量急升。德国及其他部分欧盟国家即使找到了替代来源,也必须面对数倍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能源价差,发展成本高于其他经济体。
欧盟态度:两个阵营 泾渭分明
一年来,德国因制裁俄罗斯放弃了更为便宜的石油和天然气,转而从美国等渠道购买价格数倍于俄的液化气。德国国内电价、油价经历了火箭似增长,连带下游物价一起大幅上涨。国家虽出台限价和补贴措施,企业和民众仍不堪重负,数度走上街头抗议。此次正式弃核后,又有相关电力公司宣称将上调电价达45%。据欧媒报道,目前约有60%的德国人因担心电价过高,不支持立即关闭核电设施。
欧盟27国对待核能的态度大体分为两个阵营。德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决心面向未来,早日弃核,加速转向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同时利用高科技创新,如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等,提高能源利用率,以期早日实现碳中和。
另一派以法国为首,包括芬兰、荷兰、西班牙、匈牙利等国,主张面对现实,继续利用便宜高效的核能,填补能源空缺,解决眼前困境。法国是欧盟最大的核电生产国,核电占其全国电力供应的三分之二。2022年,在法国的坚持下,欧委会最终妥协,同意将核能纳入清洁能源类别。本月16日,欧洲最大核电机组——芬兰奥尔基卢奥托岛核电站3号反应堆正式投入日常运营。这引起另一派国家,尤其是绿党拥有话语权的德国等国家的不满。
德国在能源转型方面起步较早,发展较快。2022年德国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接近50%。由于绿党的主张,也出于根本解决目前能源困境的需要,本届德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至80%。
受限于原材料、生产成本和环保要求等问题,德国太阳能电池板90%以上从中国进口,一些政界人士越来越强调对华贸易“去风险化”,要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海上风能德国需要与荷兰等国合作,陆地风能则需占用土地,也易出现“邻避效应”。此间分析人士称,关闭核能后,德国要实现上述目标并非易事。
作者:文汇报驻柏林记者 王蓓华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宋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